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冻伤也是职业病?
发布时间:2023-02-22 来源:武汉市职防院

新一轮的冷空气即将来临,在寒冬腊月冷空气横行的时候,我们打工人还得冒着寒冷出门工作。那么不畏严寒坚守岗位的打工人们,该如何预防职业性冻伤?

纳尼?还有职业性冻伤?

确实,虽然冻伤已列入法定职业病,但仍未引起相关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的重视,但是冻伤对劳动者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什么是职业性冻伤?

职业性冻伤一般是指冻结性冷伤,是劳动者接触严寒环境或介质(制冷剂、液态气体等),导致身体局部组织温度低于组织冻结温度下(-3.6℃—-2.5℃,也称生物冰点),局部组织经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导致的损伤。

冻伤一般不会被大家所重视,但实际上每年都有因为职业性冻伤致伤致残的情况发生。其中山东的一位劳动者在工作中手指出现冻伤后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最终导致截指的后果。因此低温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低温作业防护规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如出现职业性冻伤应及时就医、诊治。

哪些人群易发生职业性冻伤

一般来说,建筑工、装卸工、渔民、农民、清洁工、快递员、石油、天然气工人、地质勘探工作者等特殊工种因长期在严寒、强风、潮湿的条件下露天工作,所以有发生职业性冻伤的可能。

冻伤主要病因有气候因素、比如长时间站立在寒冷环境中或浸在冷水中,疲劳、虚弱、紧张、饥饿、失血等也会诱发冻伤。此外,接触化学制冷剂或低温介质的工人也有可能发生职业性冻伤。常见制冷剂包括:二氧化碳(干冰)、液氮、液氦、氟利昂等。这些化学制剂由于沸点低,降温迅速,如果防护不当,劳动者就有可能因接触到制冷剂造成意外冻伤。

海上石油工人除冰,实测温度为零下29.3度

职业性冻伤的症状

职业性冻伤特点是组织细胞发生冻结,组织内冰晶在其融化过程会造成组织破坏和细胞坏死,引起炎症反应。典型症状是局部皮肤苍白发凉、针刺样痛,继而出现麻木、知觉丧失,肿胀,复温解冻后,局部变化开始明显。轻则损伤在表皮层,可有局部红肿、充血,自觉热、痒、刺痛等感觉,症状类似冻疮,重则损伤波及皮下、肌肉甚至骨骼,愈合缓慢且留有瘢痕,导致功能障碍或残疾。

职业性冻伤的急救措施

冻伤强调早期合理有效治疗,一旦发生冻伤,原则是迅速脱离寒冷环境或极低温介质,移至防风保暖的场所,正确复温,如果条件允许,将冻僵部位或整个身体置于40-42℃的温水浸泡至肢端转红润,时间一般为20-30min,不要过久。如果没有条件,则施救者可以用温热的手或腋下帮冻伤者复温,并尽快送医治疗。切忌用火烤、雪搓或拍打,以免造成皮肤的二次伤害。

如何预防职业性冻伤

职业性冻伤病程较长,冬季还会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因此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我国《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明确了工业企业应采取的防寒措施,要求凡近十年每年最冷月平均气温≤8℃的月数≥3个月的地区应设集中采暖设施,<2个月的地区应设局部采暖设施。当工作地点不固定,需要持续低温作业时,应在工作场所附近设置取暖室。

冷藏加工行业、建筑行业、港口码头运输行业、环卫行业等,这些行业在冬季都属于低温作业的高危行业,应当高度重视。建议相关企业做好防寒防冻工作:

1.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在一天中较暖和的时间安排户外作业。

2. 配备有防水效果的防寒服、防寒鞋、防寒手套、防寒帽等个人防护用品,并监督作业人员使用。

3. 为工人提供取暖室休息,并提供热水饮用。

4. 极冷的日子里限制在户外的时间,并尽量减少体力工作。

如劳动者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1. 经常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

2. 注意保暖,保护好易冻部位,如手足、耳朵等处,要注意戴好手套. 穿厚袜,如果衣物、或靴子破损、袜子浸湿应尽快更换,以免增加冻伤风险。

3. 尽量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不要穿紧身衣物,比如鞋袜过紧,又长时间站立在寒冷环境中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热量来源减少,进而促使冻伤的发生。

4. 经常使用润肤霜、甘油等油质护肤品,保护皮肤,减少冻伤的风险。

5. 吃健康营养的餐食,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供应,增强抵抗力。

 

本文科学性经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