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将至。
此时,气候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
但伏天还没过去,所以常常是“秋已立,暑难消”。此时人体内积蓄的夏季湿热还未完全散去,容易导致气阴两虚。
另外,立秋后早晚寒气渐盛,体质虚弱的人容易寒气侵体,也易引发多种疾病。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让我们早睡早起,以适应秋天收敛的节气特点。
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对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病变大有裨益。
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为宜;除了做到早睡早起,还应争取每天午睡半小时。
立秋后,自然界阳气渐弱,天气开始转凉,但夏季暑热之气未散,白昼仍会有气温较高之时,俗称“秋老虎”。
不过夜晚及初晨凉风习习,气温偏低,早晚温差变大。
因此,立秋时要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夜间睡觉要盖好被子,防止着凉。
从中医上讲,秋季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
立秋后饮食应以 “减辛增酸” 为原则,以收敛肺气。
葱、姜、蒜、辣椒、胡椒粉等为辛味食物,应当少吃。
乌梅、山楂、橄榄、葡萄、苹果、柚子、石榴等为酸性食物,能收敛肺气、保养肝脏,可适当多吃。
此外,秋季燥气正旺,容易损伤肺脏的阴气和津液,可适当食用黑芝麻、枸杞子、百合、糯米、大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制品等柔润的食物,以益液生津、升阴气、养华盖之肺。
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禽蛋、鸡肉、鸽肉、当归等稍微偏温性的食品,但应尽量不吃狗肉、鹿茸等大温大热之品。
秋燥容易危害肺脏。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祛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用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入秋后偶尔的气温回升堪比盛夏。当气温超过30℃时,人便会出现胸闷的感觉。
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该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咽干烦渴有效。弹按时力度应柔和,动作应连贯,每次弹按的量因人而异,一般10次左右。
立秋后进补,稍有不慎就会饮食积滞,损伤脾胃,增加体重。
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取穴位置在手指,左右手第2、3、4、5指(掌心侧)第2节横纹中央点。最好用大拇指掐按,一般按10~20次效果显著。
1.润燥——首选莲藕
莲藕开胃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它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有明显益血益气的功效,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2.补肺——首选杏仁
立秋后是养肺、补肺或治疗肺部疾患的最好时节。杏仁具有润肺、止咳、滑肠等功效,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养阴——首选蜂蜜
“进入秋季,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中医认为,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润肠通便、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因此拥有“百花之精”的美名。
4.多酸——首选葡萄
“少辛增酸”是中医营养学关于秋季饮食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秋天要多酸,首选葡萄。葡萄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健脾利尿,初秋时多吃还能帮助机体排毒,解内热。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江岸区疾控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