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二十四节气话养生:处暑至,滋阴润燥、养护肺气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

处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今年的处暑是8月23日。

处暑即“出暑”,“处”有停止、终止之意,代表着炎热夏季的结束,也意味着秋意渐浓,凉意渐生。此时气温会逐渐下降,因而养生方式自然不能与炎热的夏季相同。

处暑一到,暑热便近尾声,接下来的15天里,我们将慢慢出伏,感受初秋的韵味。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养生防病应以滋阴润燥、养护肺气为重。

处暑节气后,经历了夏季的大热大汗、耗气伤阴,随着天气由热转凉,人体阳气渐趋收敛,因而容易出现秋困、秋燥。因此精神调养应以静为主,静能生阴,静能潜阳。

处暑时节,运动宜缓,以“不累”为标准。

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方式锻炼,以排出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但运动时需注意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因大量出汗损伤阳气。

入秋后,自然万物由阳转阴、由动转静,人们能看到树叶由绿变黄、变干,直至从树上飘落的过程。

外在事物常映射于人的内心,尤其是气血不足、体质偏虚的人,更容易产生悲秋情绪。每天可抽出15~30分钟闭目养神或进行舒缓运动,以收敛神气、安定神志。

秋季要注意培补脾胃、益气健脾,以强身健体。

可常揉脾俞穴和足三里穴。

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通常肚脐对应背部的第二腰椎,向上再摸三个椎体(即第十一胸椎),旁开两指处便是此穴。按摩时,手握空拳轻轻叩击脾俞穴数次,或点按5分钟即可。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按揉时端坐凳上,四指弯曲放于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在足三里穴处,一按一松点按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

处暑时节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每天宜比夏季多睡1小时。

晨起可饮用温水,保持大便通畅。

午睡也是处暑养生的要点,能弥补夜间睡眠不足,有助于缓解秋乏。

俗话说:“春捂秋冻。”

天气稍凉时,有些朋友就急于增添保暖衣物,这其实并不恰当。

随着时间推移,早晚温差逐渐增大,此时可适当让身体感受温度下降带来的收敛变化,不必过早添衣,以增强自身抵抗力。

对于身体虚弱、体质虚寒的人群,如老年人、久咳久喘者,早晚可加件背心,保证核心部位温暖即可。

夜间睡觉时,要注意胃肠和脐部的保暖,避免寒气侵入;日常起居也需远离冷水、冷饮等寒凉之物。

立秋过后,应减少摄入易导致津液耗伤、促使发汗过多的食物,做到减辛辣、增清润。

可多食用汤、粥,以及果类、根茎类等水分含量高的食物。

例如,可少吃姜、葱、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雪梨、甘蔗、石斛、玉竹、山药、百合、桑葚等清热润燥之品。这些食物能在缓解热与燥的同时,补充体内津液,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秋燥。

1.百合莲子羹

百合莲子羹是秋季润燥养肺的佳品。百合性微寒,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莲子则能补脾止泻、养心安神。两者结合,既能滋润肺部,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又能安神助眠,提升睡眠质量。

2.清蒸鲈鱼

鲈鱼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易于消化吸收。清蒸的做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鱼肉的鲜美和营养,适合秋季进补。此外,鱼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也有益处。

3.银耳雪梨汤

银耳雪梨汤是秋季润燥的经典甜品。银耳富含胶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有滋阴润肺、美容养颜的功效;雪梨则能清热化痰、生津润燥。两者搭配,不仅口感清甜,还能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等不适。

4.糖醋莲藕

糖醋莲藕酸甜可口,开胃解腻,是秋季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莲藕性寒味甘,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适合秋季食用,以缓解秋燥。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江岸区疾控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