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
白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
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
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三候群鸟养羞
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白露习俗
收清露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饮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感觉刚刚好。轻轻呷一口,唇齿之间满是甘醇的味道,深受老茶客喜欢。
吃番薯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有“长寿食品”之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白露宜滋阴润燥
白露时节属秋季,与肺气相通,肺喜润而恶燥。白露节气后,早晚温差较大,气候也变得干燥,因此在注意避风寒的同时,还需要顾护阴液,防止燥邪伤肺。
老百姓有句老话叫“春捂秋冻”,适当地冻一冻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不过要注意秋冻要有度,尤其是对于体质较弱、有慢性病史的人群。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节气一过,天气将逐渐变凉,日常穿衣服不能再向夏天一样赤膊露体了,需要及时根据天气变化添加衣物,以防着凉感冒。
白露之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空气变得干燥起来,燥气当令,易伤肺金,这对于“喜润恶燥”的娇脏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多咳嗽患者症状在此时加重。其次,秋天气候干冷,昼夜温差大,容易感冒,从而引发感冒后咳嗽及原有慢性肺系疾病患者咳嗽症状复发加重。再者,寒冷空气本身对气道就是一种刺激,可引起咳嗽和喘息。另外,过敏也是咳嗽的诱因,秋季空气中漂浮的过敏原种类繁多且浓度高,容易出现季节性过敏,如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等。
对于秋季咳嗽,预防胜于治疗。首先,应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防过敏,雾霾天气出门尽量戴口罩,避免刺激性气体损伤肺脏。其次,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此外,平素容易感冒者,可以配合预防感冒保健操,面部按摩迎香穴,夜间艾灸足三里。反复久咳者,尤其应当注意起居饮食的调护,秋天燥邪当令,饮食不宜辛辣刺激及过咸,可适当选食甘润的新鲜果蔬,如梨,萝卜,百合等,但不可贪多,否则容易损伤脾胃,脾虚患者尤其要注意顾护脾胃,慎贪凉,中医认为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土能生(肺)金,只有脾气旺才能肺气强。
白露宜顾护脾胃
白露时节天气变凉,昼夜温差加大,不少人在这个时候会因饮食不当或外感风寒,易使脾胃机能失常,出现乏力、腹满、腹泻等。
白露前后,环境中湿度降低,天气干燥,燥邪伤人,易耗伤人体津液。此时在饮食上可以适当吃些酸味甘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酸味食物具有收敛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收敛阴液,甘味的食物可以生津止渴,常见的有石榴、莲子、雪梨、莲藕、葡萄、柠檬、番茄、柚子、山楂等。甘味食物和酸味食物搭配食用具有酸甘化阴的作用。同时还应减少辛味食物的摄入,因为辛味食物有发散的作用,容易耗散阴液,如葱、姜、蒜、韭菜、辣椒、花椒、胡椒、五香、八角等,更不宜吃烧烤类食物。
推荐一款药食同源的食物,它就是山药,对人体的肺、脾、肾都有补益作用,有润肺健脾益肾的作用,不仅可以炖汤,也可煮粥,还可打进豆浆里食用。在肉类中,鸭肉是比较适合这个节气食用的,它既可以补养人体的五脏,还可以养阴润燥,正如《本草纲目》记载,鸭肉可“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
运动调养方面,慢性胃病病人要结合自身体质进行适度锻炼,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情志调养方面,脾胃病症状的发生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脾胃调养需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江岸区疾控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