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多事之秋”养生有道,做好这些助您安稳过秋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武汉市中医医院

时至处暑节气,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从此时起,气候开始由热转凉、由凉转寒、雨水渐少、天气干燥。凉热交替之下,人们尤易患病。一些秋季常见的呼吸道、消化道、心脑血管等疾病伺机盛行。故有"多事之秋"的说法。

从夏入秋,人体该如何转换?秋燥、秋乏该如何理解?秋季常见病有哪些?应如何正确养生呢?

 

秋季防燥

俗话说,“长夏防湿,入秋防燥。”时节由夏入秋,给人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干燥了。

秋在“五行”对应中属金,在人体五脏六腑对应中为肺。此时自然界阳气日衰,阴气日盛,雨水渐少,故时令主气为“燥”。

燥热之邪最易损伤人的肺气,使得津液耗损,肺阴不足,“津干液燥”,继而出现一系列病变,咽干、鼻燥、声嘶、干咳、皮肤干燥等症状变得常见。

 

如何科学地“防秋燥”呢?

应该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

防燥,首先要保护人体津液,多喝水是补充水分的基本。每个人都要养成按时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才开始喝水。所谓“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每天补充适当的糖盐水,既可以补充体液,又可以养生。

在饮食上,应多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的食品为主,如萝卜、莲藕、木耳及大部分蔬菜,果品尤以梨为最佳,用滋补肺阴的药膳熬粥更能起到良好的益肺生津作用。

由于燥易伤肺,而肺主皮毛,肺气虚弱则毛发不固,所以在此时节还要注意养发、护发。

素有干咳的人,出门最好戴上口罩以免刺激。室内外环境也要注意适当喷洒水分,预防秋燥。

 

秋季防困

初秋气温变化较大,不少人感觉容易犯困,虽然睡眠状况良好,却总觉得没睡够,白天还是显得倦怠无力。

中医认为,“汗为津液,津血同源”,出汗过多,会导致伤津耗气。同时,心在脉为血,在津为汗,汗为血之液,由阳加阴,气化而成,故称“汗为心之液”。

夏季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津液亏损,而人的津液里是带着气的,津液外泄,也带走了人体的气,伤津耗气,出现气阴两虚的情况,如此一来我们的身体在入秋之前就欠下了一大笔“债”。

而秋天的季节凉爽宜人,所以人体出汗量减少,体内的散热和新陈代谢也会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为了弥补夏日的津液亏损,秋天的人们就像进入了“休整期”一般。所以“秋乏、秋困”是类似一种人体正常的保护性反应,是人逐步恢复体能的一个过程。

但过度的“秋乏”,以及情绪的抑郁,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造成病理,诱导潜在的病症,这同样需要小心。

 

易发疾病

初秋时节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属短期回热天气,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民间称这段时间为“秋老虎”。

头晕困重

暑热邪气侵袭人体后,很容易耗气伤津,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脾气虚则建运失职,故出现疲乏、不欲饮食、情绪低落、腹胀便溏等症状;热灼津伤,故出现口渴、心烦、皮肤干燥、尿黄短赤等一派津液亏损症状;暑多夹湿,上蒙清窍,故有头昏困重之感。

呼吸道疾病

由于雨水日渐减少,空气湿度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以下,天干气燥,草木渐枯,人渐感燥。

因燥邪伤津,伤津而见阴虚内燥,容易出现口干、干咳、鼻干、流鼻血等症状,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且适应性差,易引发上呼吸道疾病,甚至引发慢性气管炎和肺炎。

消化道疾病

在“秋老虎”这段时间,人体消化功能会减弱,免疫力以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会下降。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的繁殖,因此胃肠炎成为这一时期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对于小儿来说,秋季是小儿腹泻发生率最高的季节。

心脑血管疾病

“秋老虎”期间,人体汗出较多,体内水液流失,导致血液黏稠度高,容易诱发脑卒中;同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容易诱发心梗。因此,随时要注意身体发出的不适信号,及时就诊。

 

初秋养生

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舒展肺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熊武忠医师介绍,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因此我们建议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阴精收藏,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一般来讲,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适宜。

起床要慢——舒缓血压

处暑后,早晚天气逐渐变凉,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而应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起床时遵循“三个半”原则,即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后保持半分钟,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然后再下床活动。

注意保暖——早晚添衣

处暑时节,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所谓“春捂秋冻”。但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大,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抵抗力弱、患有鼻炎,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更应及时增减衣服。一定要注意切勿受凉,晚上睡觉不要开窗,腹部盖薄被,忌露肚脐,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睡前泡脚——活血解乏

秋季感到疲乏的话,可用通经活血的中药煎水,然后加些热水来泡脚,舒筋活血效果好,入睡前泡一下,能消除疲劳,有助睡眠。

 

饮食养生

补水分,多吃果蔬多喝粥汤

秋季早晚可喝一杯柠檬蜂蜜水,或吃一个梨、苹果、柿子,有助于缓解干燥。补水还要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蜂蜜、芝麻、银耳、百合、莲子、莲藕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芹菜、冬瓜、南瓜、白萝卜、胡萝卜、菠菜等。多吃一些酸味水果,比如梨、苹果、橘子、山楂、柿子等,寒凉味甜的西瓜要少吃,谨防“秋瓜坏肚”。

早晚经常熬些粥,如百合银耳粥、杏仁糯米粥、绿豆莲子粥、黑米花生大枣粥、三黑芝麻糊、黑米山药核桃粥等。

少辛辣,清淡饮食护肠养胃

由于人们在夏季时贪凉,饮食以生冷为主,损伤了脾胃功能,而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所以人们在秋季应当少辛辣,清淡饮食来护肠养胃。尽可能少吃生姜、花椒、辣椒、胡椒、桂皮等辛热调味,少食辛辣、煎炒、烧烤类、麻辣火锅等食品。

有人一入秋就开始进补,肥甘厚味,各种调料统统往菜肴里放,其实“贴秋膘”也是有讲究的。尽量选择偏凉的食材,比如老鸭味甘性凉,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

初秋时节要注意健脾益气,多吃粗粮、豆类、南瓜、山药、红枣等开胃消食的食物,忌吃生冷瓜果、冷饮冷食、尽量不喝酒、避免过度刺激的调味品、避免腹泻、胃炎和伤害消化系统。

 

运动养生

处暑时节,天气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此时,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慢跑、快步走、太极拳、五禽戏、扩胸运动等,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早晚天气凉爽,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

 

情志调养

处暑为“暑燥交替”的重要时段,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烦躁、郁闷等不良状况。

“秋收冬藏”,精神的调养尤需重视,保持安定乐观的心情,遇到烦琐事情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调节,切忌悲观伤感,以此来更好地维护身心的健康,免受疾病侵袭。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江岸区疾控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