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言:“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意思是说:立秋时节,暑热未退,人们容易患上口腔溃疡。
夏秋交替之际,许多人的口腔开始“闹情绪”——恼人的口腔溃疡又悄悄来了。季节变化带来的干燥与湿热交替,加上饮食不当,让口腔黏膜变得格外脆弱。吃饭痛,说话痛,甚至连喝水都成了煎熬。
中医认为,“秋燥”最易伤阴,加上“秋老虎”的余威未消,体内阴阳失衡,口腔溃疡便乘虚而入。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饮食调护方法,就能轻松应对这个“小毛病”,让美味不再遥远。
口腔溃疡怎么吃?记住三宜三忌
温和蔬果护黏膜:选择质地柔软的蔬果,如煮熟的南瓜、胡萝卜、菠菜,以及香蕉、熟透的梨等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C、B族,既能促进黏膜修复,又不会损伤溃疡面。
优质蛋白促愈合:鱼肉、鸡肉(去皮)、豆腐和鸡蛋等优质蛋白是细胞修复的“建筑材料”。烹饪时宜采用清蒸、水煮或炖煮方式,避免辛辣调料刺激。
流质食物减负担:溃疡发作期,稀饭、面条汤、豆浆、无糖酸奶等流质半流质食物是首选。它们既能减少物理刺激,又能保持口腔湿润,缓解疼痛。
忌吃——加重溃疡的“三刺客”
1.辛辣与酸性食物:辣椒、醋、柑橘类水果等会直接刺激溃疡面,加剧疼痛。建议拒绝食用刺激性食物,尤其火锅。
2.硬质粗糙食物:坚果、脆饼干、生蔬菜等易损伤溃疡。建议选择煮软的豆类或蔬菜泥来补充营养。
3.咖啡因饮料与酒精:咖啡、浓茶、可乐及酒类不仅刺激溃疡,还会引起口腔干燥。建议选择温开水、无咖啡因的菊花茶、薄荷茶。
针对夏秋季节特点,推荐专门的溃疡食疗方,兼顾美味与疗愈食疗方:
荷叶冬瓜汤:鲜荷叶清暑利湿,冬瓜清热解毒。两者作为药食同源的搭配,皆是寒凉属性,适合暑热未退的初秋。
鲜百合银耳汤:百合清心安神,银耳性温滋阴润燥。加莲子同煮,特别适合秋燥引起的阴虚型溃疡。
细节定成败,吃饭也讲方法
1.温度控制有讲究:食物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约40℃)。过烫会灼伤黏膜,过冷则刺激神经末梢加重疼痛。可将食物调配至温热状态再食用。
2.进食方式要科学:采用少量多餐制,减轻口腔负担。细嚼慢咽,将食物处理成小块,避免触碰溃疡面。使用吸管饮用流质,避开溃疡区域。
3.进食后护理不可少:每次餐后立即用温盐水(1/2茶匙盐溶于250ml温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漱口时让液体在口腔内充分流动30秒后吐出。
营养加持:修复加速小贴士
1.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B2是溃疡修复的重要材料。多食用动物肝脏、鸡蛋、牛奶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必要时可遵医嘱补充,以加快溃疡愈合。
2.选对维生素C: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加速黏膜修复。选择非酸性来源,如鲜枣、猕猴桃、木瓜等。
3.别忘记锌元素:增强免疫力,促进溃疡愈合。牛奶、鸡蛋、菌菇、豆制品是优质来源,溃疡期间可适当增加摄入。
防大于治
1.防暑+保湿:虽入秋,仍要避免高温环境,外出做好防晒。同时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50%左右的湿度,防止黏膜干燥。
2.睡好修复觉:保证晚上10点至凌晨2点的黄金睡眠时段,此时人体修复功能最强。午间闭目养神20分钟,有助于心火下降。
3.情绪要稳定:秋燥易扰心神,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减压。研究发现,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使溃疡复发率降低40%。
4.口腔护理温柔点:选用软毛牙刷和丁硼乳膏等药物类牙膏。刷牙时避开溃疡区域,使用药物含漱液可促进愈合。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夏秋之交,调整好每日饮食,在溃疡出现前筑起坚固防线,用智慧饮食抚平口腔的“情绪波动”,让每一口食物都成为滋养而非负担。
本文科学性由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