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跟着中医专家一起探寻《黄帝内经》中的秋季养生之道
发布时间:2025-09-28 来源:武汉市中医医院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篇,讲述了四个季节不同的养生方法。如今已经是秋季,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中医专家一起,去探寻《黄帝内经》中的秋季养生之道。

秋季起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黄帝内经》

释义:秋季的三个月,是大自然成熟、收获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紧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与鸡鸣时间相合。

秋季困乏

秋季的夜间,很容易入睡,睡眠深沉而香甜,但清晨醒后仍会感到疲乏,还想继续睡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这种秋乏可以说是对盛夏季节带给人体超常消耗后,人体补偿的保护性反应,又是对人体在秋季这个宜人舒适的气候环境中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这也就是秋乏的原因,可以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想要缓解秋乏,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每天应该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同时应该尽量在11点之前入睡,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适当的午睡也会缓解疲乏,中午12~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最好要睡上半个小时,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养成午睡的习惯,这样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合理的饮食也能防秋乏。

生活起居

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做到起居有时,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休息,注意不要熬夜,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大家也肯定知道“春捂秋冻”,秋天温差较大,早秋湿热,晚秋寒冷。在中秋前后较长时间,虽凉风习习,却不甚寒冷,根据我国传统养生“秋不忙添衣”的观点,可适当让身体“冻一冻”。这样既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需要,防止厚衣覆盖而致身热汗出,损阴伤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体御寒能力,增强体质。

秋季饮食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黄帝内经》

释义: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合理饮食,补充营养,对人体有利,但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则会引起胃肠疾病。特别是由夏到秋,天气由热转凉,肠胃的抵抗能力下降,病菌易乘虚而入,损伤脾胃,导致肠胃疾病。

贴秋膘

深秋可以适当进补,建议补之有度,缓缓图之,也可以到专业医生那里详辨体质虚实再进补。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不过若贴补过分,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也易导致“秋胖”,贴秋膘是有讲究的,也要因人而异。

立秋以后,其实并非所有人都适用“贴秋膘”,除非你是消瘦或体重偏低的人可以适当增加营养,对于肥胖和超重的人来说就不要贴膘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鱼、肉几乎每天都可以吃到,所以,一般人不用刻意进补,因为如果大鱼大肉进食过量的话,是很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脂血、痛风等症的。初秋若大量食补,会骤然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因此,“贴秋膘”要循序渐进,给胃肠一个调整适应期。

忌无病补

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忌无病补”,意思是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是药三分毒。

忌虚实混

第二个关键词“忌虚实混”,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比如阿胶,阿胶可以补血滋阴,润燥,止血,多用于血证,为阴药,适用于阴虚气血不足之人。

忌药代食

第三个关键词“忌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如荠菜可辅助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山药能补脾胃。但食品和药品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想依靠保健品来治病也是不可行的,生病就要及时就医,不能随意乱吃。

茶饮和食物推荐

秋季最常见三大类疾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食物方面比如:山药、莲藕、花生、百合、梨都是不错的,茶饮方面菊花茶,枸杞茶,金银花茶,甘桔饮,养阴茶等,针对心血管疾病,推荐黄芪山楂饮。

秋季阴阳平衡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黄帝内经》

释义:黄帝内经认为凡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必定顺应四时寒暑气候的变化,调节喜怒之情绪,注意正常的饮食起居,以阴阳的规律来调节人体的平衡,调剂刚柔的活动,这样才不至被虚邪贼风所侵袭。

适当运动

人体与天地相应,所以要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进行不同的运动,才能让身体与气候节气相适应。秋季气温下降,人们的胃口也不会像夏天那样吃不下,“秋收冬藏”,人体新陈代谢也随之减慢,这时候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运动,很容易在秋冬季节发胖。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但运动不宜过早或过晚。适宜选择散步、慢跑、打球、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均可,但应注意秋季的运动不适合大强度、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方式,以慢运动为主。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秋季情志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黄帝内经》

释义: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因此真气调顺,每个人随其所欲,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调养情志

人体健康不可忽视精神和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的压力和欲望往往使部分心理脆弱的人群容易崩溃。《黄帝内经》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七情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秋季调神应把握“内守”二字,“内守”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生理活动的良好环境。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就是说,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外界的变化和纷扰,或外出秋游,登高望远,令心旷神怡;或静修练气,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多进行户外活动,以接受更多的阳光照射,从而转移低落的情绪。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中医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