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湿气最重的时期。此时暑、湿、热三邪交织,易耗气伤津,引发中暑、脾胃不和、心烦失眠等问题。
武汉市东湖医院陈红主任提醒您,大暑养生应注重“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养心调神”,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一、大暑养生三原则
1.清热解暑,防“阳暑”与“阴暑”。
防阳暑(高温中暑):避免烈日暴晒,及时补水,可饮绿豆汤、酸梅汤等。
防阴暑(贪凉受寒):忌过度吹空调、吃冷饮,以免寒邪袭肺伤脾,引发头痛、腹泻。
2.健脾祛湿,化解“长夏困”。
大暑湿气重,易致食欲不振、肢体困重,需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山药等。
3.养心宁神,防“情绪中暑”。
暑热易扰心神,导致心烦、失眠,可通过静坐、冥想、午睡等方式调养。
二、大暑养生关键:“清、调、养”
1.清暑热:避免暴晒,饮食清淡。
(1)宜食
清热解暑:西瓜(脾胃虚寒者少食)、冬瓜、苦瓜、黄瓜、绿豆。
健脾祛湿:薏米、赤小豆、茯苓、山药、莲子、芡实。
补气生津:乌梅汤、西洋参(泡水)、麦冬、百合。
(2)忌食
过度生冷:如冰镇饮料、雪糕,以免伤脾胃阳气。
油腻辛辣:如烧烤、火锅,加重湿热。
(3)推荐食疗方
冬瓜薏米老鸭汤:清热利湿,适合暑湿重者。
荷叶粥:鲜荷叶1张、粳米50g,煮粥可解暑醒脾。
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清热解毒,防暑降温。
2.调脾胃:健脾祛湿,忌贪凉伤阳。
避暑防湿:正午减少外出,居室通风但避免空调直吹(26℃左右为宜)。
睡“子午觉:晚上23点前入睡,午间小憩30分钟,养心护阳。
衣着透气:穿棉麻等吸汗透气的衣物,避免汗出当风。
3.养心神:保持情绪平稳,保证睡眠。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急躁动怒,可听轻音乐、练习书法或静坐冥想。
傍晚适当散步,舒缓情绪,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津。
三、中医大暑养生适宜技术
1.养生按摩穴位:
足三里(膝盖下3寸):健脾胃、祛湿气。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缓解胸闷、心烦。
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清热解暑。
2.艾灸调理:阳虚者可艾灸中脘穴(健脾胃)、关元穴(补元气)。
3.运动养生:选择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晨间散步,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忌立即冲凉。
4.晒“伏姜”:民间有晒姜、喝姜茶习俗,可温中散寒(适合阳虚者)。
5.饮“伏茶”:如金银花茶、薄荷茶,清热解暑。
6.贴“三伏贴”:利用冬病夏治原理,调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东湖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