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中药养生已成为现代人追求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中药养生虽好,若走入误区,反而可能损害健康。
在此,武汉市东湖医院主管中药师黄维从中药养生的常见误区、季节调理、体质辨证及常用药物四个方面,为大家系统介绍中药养生的科学方法。
一、避开误区,科学养生
许多人在中药养生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容易盲目跟风、自行用药,导致养生效果适得其反。常见的误区包括:“贵的就是好的”“中药代茶饮无副作用”“中药可随意冲泡或长期服用”“别人适用的也一定适合自己”等。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人体质、病因和症状进行针对性调理。以人参为例,虽为补气佳品,但若不分气虚、阴虚、血虚、阳虚而滥用,反而可能损伤机体,正所谓“滥用人参,毒如砒霜”。因此,中药养生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用。
二、因时制宜:四季中药养生法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四季更迭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因此养生也须顺应四时变化。
1.春季气候干燥,养生应以“养肝”为主。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需注意作息规律、情绪调节,保护体内阳气。饮食宜清淡,少饮酒,可适当食用枸杞、菊花等清肝明目的药材。
2.夏季炎热易耗气伤津,尤其是夏至之后,可适当服用平补肾气的药物,如茯苓丸、八味丸等。三伏天为防暑热,可选用十味香薷饮清热解暑。
3.秋季燥邪当令,最易伤肺。此时应“滋阴润燥”,饮食宜温和,少辛多酸,可服食生地粥、芝麻等,也可用沙参、麦冬等药材润肺生津。
4.冬季寒气盛行,养生重点在于“补肾藏精”。宜食温热食物,避免生冷,可服用药酒或山药酒以温补阳气,为来春生机勃发打好基础。
三、因人而异:体质辨证与调理
养生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在辨明体质的基础上定制个性化方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常将人体质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湿热等多种类型,不同体质的人,即使症状相似,其养生方法也应有别,需“辨证施养”。例如,两位糖尿病患者就可能因体质不同,而需采用不同调理方式:若属阴虚,应滋阴润燥,可选用枸杞、百合、黄精等;若属湿热,则宜清热利湿,常用茯苓、泽泻、薏苡仁、黄芩等药物。
四、常见养生中药简介
1.何首乌:具补肝肾、益精血之效,常用于乌发、防早白,炮制后药性平和,不寒不燥。
2.黄芪:补气良药,可缓解气血乏力、中气下陷,现代研究显示其还能增强代谢、抗衰老。
3.人参:大补元气,能提升脑力与体力,缓解疲劳,但须辨证使用,不可滥用。
4.三七:不仅为止血消肿良药,近年更发现其具有扩张血管、降血脂等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辅助疗效。
5.安神强壮类药物:如酸枣仁、远志等,常用于失眠、高血压等慢性病调理,起到养血安神、增强体质的作用。
中药养生是一门深具智慧的健康科学,强调整体观念与个体化调理。唯有避开误区,因时、因人辨证施治,合理选用药材,才能真正发挥中医“治未病”和“调理全身”的优势。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中药养生,方能安全有效,达到真正的健康目标。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东湖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