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校园再次充满活力。但在夏秋之交,蚊虫活跃,正是蚊媒传染病的高发期。近期需特别警惕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基孔肯雅热。它不仅会引起突然发热,更以“关节疼痛"著称,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并科学防控。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
突然发热: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
关节疼痛:关节痛为显著特征,常累及踝、指、腕等小关节,疼痛随运动加剧,可能伴随关节肿胀。
皮疹: 发病后2-5天可能出现红色斑丘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
其他: 可能伴有头痛、肌肉痛、恶心、乏力等。
二、传播途径:蚊子是“元凶”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不会通过空气、日常接触或直接接触传播。
白纹伊蚊(花蚊子)在我国广泛分布,喜欢在树荫、积水处活动。
三、校园防控:我们是第一道防线
预防的关键在于 “防蚊灭蚊,避免叮咬” 。请大家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清除蚊虫孳生地(最关键的措施)
1、翻盆倒罐,清理积水:及时清理校园、教室、办公室及家居环境中的各类积水,如花盆托盘、饮水机接水盘、废弃轮胎、瓶罐、竹筒、树洞等。无积水,就无蚊虫孳生!
2、管理好储水容器:水缸、储水池等要加盖密封,或定期换水(至少每周一次)。
3、疏通沟渠:保持校园及周边排水沟渠畅通,防止积水。
(二)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1、物理防护:宿舍安装纱门纱窗,配备蚊帐;教学楼、食堂等公共区域设置灭蚊灯;绿化带定期修剪。
2、化学消杀:开学前全面灭蚊,后续每周两次重点区域(如卫生间、灌木丛、垃圾站)消杀;
3、行为提示:穿着防护性衣物:在蚊虫活跃时段(通常是清晨和傍晚),外出时可穿着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避免师生在蚊虫活跃时段(7~9时、17~19时)于树荫、草丛逗留;为户外工作人员配发驱蚊剂。
(三)健康监测与应急处理
执行晨午检制度,发现发热、关节痛、皮疹者立即隔离并上报;有疫情地区旅居史的学生应主动申报;出现疑似病例时,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调和应急灭蚊。
(四)宣传教育
通过开学第一课、校园公众号、班级群普及“两热”防控知识;开展“清积水、防蚊虫”劳动实践,增强防控意识。
四、校外预防:家校携手,远离蚊扰
(一)家庭防蚊
安装纱窗纱门,睡眠使用蚊帐;清理家中积水,管理阳台、花园容器;使用电蚊拍、蚊香等(注意通风安全)。
(二)个人防护
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蚊虫频繁出没时间为上午7-9点、下午5-7点,请尽量避免在此时段于树荫、草丛、水边等地户外阴暗潮湿处长时间逗留。
(三)旅行提示
前往热带、亚热带地区时,务必加强防蚊措施;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基孔肯雅热虽无特效药和疫苗,但可防可控。关键在于:
✅ 清积水——杜绝蚊子繁殖;
✅ 防叮咬——做好物理化学防护。
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无蚊健康的校园环境,迎接新学期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