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蚊子的“快递” 咱不收!——聊聊基孔肯雅热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源:湖北省疾控中心

如果一种传染病能让猛汉一秒变“问号腰”,那很可能就是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名字拗口?记住它的非洲斯瓦希里语意思——“屈身弯腰”,瞬间形象!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感染了这种病毒的患者,常常会因为剧烈的关节疼痛而不得不弯腰走路,别提多遭罪了。

病毒档案:披小马甲的大反派

基孔肯雅病毒(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藏着让关节“爆炸”的基因。它最偏爱的“座驾”是伊蚊——俗称“花腿外卖员”。这些蚊子白天营业,专挑人类脚踝、手腕“签收”病毒,效率堪比闪送。更狡猾的是,病毒在蚊体内最短只要2天就能完成“升级打怪”,然后正式开启“派送”。

(图片来自unsplash)

 

症状过山车:高烧+ 关节“碎玻璃”

感染后1–7天,患者会突然“点火”——体温直冲39–40 ℃,伴剧烈头痛。随后出现“碎玻璃级”关节痛,手腕、膝盖、脚踝轮番“上刑”,连翻个身都像在做瑜伽高阶动作。还有患者会出现麻疹样皮疹,堪称“痛并痒着”套餐,少数人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堪称“超长售后”,严重时连拧瓶盖都成“高难度动作”。

 

皮肤彩蛋:病毒也爱“贴贴”

别以为基孔肯雅病毒只会折磨关节,它对皮肤也有“执念”。

临床观察文献提示,40%–50%的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皮肤黏膜损害:泛发性麻疹样皮损最常见,常伴瘙痒,皮损消退后可遗留炎症后色素沉着;以及皮肤干燥伴剥脱、掌面皮肤脱屑、阴囊急性擦伤样皮损及肛周溃疡,一些患者还可出现显著肢端淋巴结增大和荨麻疹样皮损。本病皮损常最先出现于上肢,紧接着出现在面部及鼻部,像给病毒做“广告位”。

 

治疗锦囊:无特效药,主打“躺平”式恢复

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临床治疗以缓解症状、支持身体自愈为核心。简单来说,就是“退烧止痛 + 安心休养”的组合拳。

发热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缓解不适,但要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这些药物可能加重出血风险,尤其对病情尚未明确的患者更需谨慎。关节疼痛明显时,医生可能会建议短期使用止痛药膏或温和的抗炎药,同时配合轻柔按摩减轻僵硬感。

(图片由AI生成)

“躺平”并非真的无所作为,而是要给身体创造修复条件:保证每天充足时间睡眠,减少下床活动,避免关节过度负重;多喝温水、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预防脱水;饮食上侧重高蛋白(如鸡蛋、瘦肉、牛奶)和高维生素C(新鲜蔬果、猕猴桃、橙子)的食物,帮助免疫系统 “蓄力”。

(图片由AI生成)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如出现持续数周的关节肿痛,此时需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切不可因疼痛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若出现呼吸困难、呕血、剧烈头痛等重症信号,需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防蚊秘籍:让花腿外卖员“失业”

传播基孔肯雅热的“罪魁祸首” 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两种蚊子偏爱白天活动,尤其喜欢在清澈的小型积水处产卵—— 堪称 “花腿外卖员”(携带病毒的蚊子)的 “产房” 和 “加油站”。想让它们 “失业”,需从断源、防护、预警三方面入手:

1.断粮:端掉蚊子的“育儿所”

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居家环境,彻底清理阳台花盆托盘、空调接水盘、废旧轮胎、塑料瓶等积水容器,并用刷子刷洗内壁(破坏蚊卵附着);闲置容器倒扣存放,或钻孔排水;景观水池可投放柳条鱼等食蚊幼虫的水生生物,从源头减少蚊子滋生。

(图片由AI生成)

2.穿甲:物理+ 化学双重防护

白天外出时(尤其是清晨和傍晚),尽量穿浅色长袖衬衫和长裤,袖口、裤脚扎紧,减少皮肤暴露;裸露部位涂抹驱蚊剂;户外工作者可额外喷洒氯菊酯类杀虫剂处理衣物,形成“化学铠甲”。

3.装网:构建无蚊安全区

安装纱门纱窗时注意检查缝隙,破损处及时修补;夜间睡觉或午休时挂好蚊帐,尤其是儿童床和老人床需选择加密网眼款式;室内可使用电蚊拍或灭蚊灯(放置在1.5 米高度),但避免依赖化学蚊香,尤其有婴幼儿的家庭更需谨慎。

(图片由AI生成)

4.旅行预警:跨境出行防“埋伏”

前往非洲撒哈拉以南、东南亚、加勒比海等流行地区前2 周,先查询目的地的疫情动态,咨询专业机构,了解当地防控建议;行李中必备便携驱蚊液、防蚊贴、透气长袖防晒衣,住宿优先选择有空调和纱网的酒店;回国后2 周内若出现发热、关节痛,务必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快速排查。

伊蚊让基孔肯雅病毒“业务能力”飙升,疫情从非洲一路卷到美洲。全球化时代,病毒也会借用我们的护照实现免签落地!但只要牢记“不给蚊子机会”, 基孔肯雅病毒就只能“签收失败”。

 

参考文献

[1] 卢培林, 熊霞, 邓永琼, 等. 伴皮肤表现的几种全球流行性烈性传染病[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8, 47(5): 316-318.

 

来源:湖北省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