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日,武汉出现持续降雨天气,气温、气候变化极利于蚊媒的繁殖和生长,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防护措施,谨防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的侵扰。
蚊媒传染病是指由病媒蚊子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流行的蚊媒传染病以登革热为主,每年5月至11月是高发时期,广东、云南、广西等南方省份是高发地区。基孔肯雅热、疟疾、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既往在我国少见,主要为境外输入。今年在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发生了由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基孔肯雅热疫情。
一、本地风险
目前正值蚊媒传染病高发季节,国内、境外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疫情持续,我市为重要交通枢纽,暑期出游、探亲访友、开学返校、劳务商务等活动人员流动频繁,发生基孔肯雅热、登革热输入病例不可避免。同时,我市存在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媒介伊蚊,属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Ⅱ类地区,在蚊媒密度高于安全水平(BI>5)的区域有引发本地传播甚至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
二、传播特征
通过媒介伊蚊(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遵循“病人→伊蚊→健康人”的路径:伊蚊叮咬了正处于病毒血症期的病人后,病毒进入蚊子体内增殖,经过2-10天的“孵化期”(外潜伏期),该伊蚊携带可传染给健康人的病毒,当它再次叮咬健康人时传染。该病一般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如交谈、拥抱、共餐)或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妇女、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三、临床表现
1、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发热可持续1-7天,部分病人热退后可再次出现发热;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皮疹一般在发病后2-5日出现,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2、登革热
登革热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发热时可伴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相较于基孔肯雅热肌肉痛与出血倾向更为明显。
四、公众防护建议
目前国内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疫苗或特效药,因此加强防蚊至关重要,预防关键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
1、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
注意防蚊,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使用避蚊胺(DEET)、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避免在树荫、草丛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2、在室内做好物理防护
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灭蚊灯等设备,可使用家用卫生杀虫气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3、做好生活周边环境治理
白纹伊蚊偏好“小、清、暗”的积水环境,养成定期(至少每周)清理积水的习惯,可有效减少乃至杜绝蚊虫孳生,进而阻断病毒传播。
4、做好个人健康监测
前往有疫情地区回汉后,建议自我健康监测12-14天。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旅行史及蚊虫叮咬情况,以便及时诊断治疗。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
5.依法配合防控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切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传染病防治工作,接受和配合为预防、控制、消除传染病危害依法采取的调查、采集样本、检验检测、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等措施,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