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基孔肯雅热刷屏,令人望“蚊”色变。感染患者不仅会突发高烧,还可能关节剧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因此也被称为“蚊子咬出来的关节炎”。
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析这种疾病,教你科学防治,避免中招。
一、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
基孔肯雅热(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常为3~7天。其典型症状包括:
发热
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热程多为1~7天。
关节痛
尤其手腕、手指、脚踝疼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皮疹
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也可累及面部,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
其他
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儿童病例高热多见,发热持续3~5日,除了关节疼痛,皮疹较成人更多见,可见累及面部的斑片状或弥漫性斑丘疹、疱疹、褶烂样皮损等。
※新生儿感染多在出生后3~7日内出现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喂养困难,皮疹更广泛,可见肢端瘀斑和水肿。
二、万一“中招”,科学合理用药
治疗原则: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01 基础护理:补水+休息
☆积极预防脱水,多饮水或口服补液盐,若呕吐严重,可考虑静脉补液。
☆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
02 退热:物理降温是首选
✔ 以温水擦拭、降低周围环境等物理方法为主。
✔ 高热不退者,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 对乙酰氨基酚怎么吃?
成人每次0.5g,每隔4-6小时服用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2g;儿童需遵医嘱,按照年龄或体重,参照药品说明书给予正确剂量。
✘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儿童使用阿司匹林有引发瑞氏综合征风险,更应避免使用。
03 镇痛:选药有讲究
▷急性期关节疼痛不能忍受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既退烧又止痛)。使用原则:最低有效剂量+最短必要疗程,避免用于有肝病或转氨酶升高等禁忌证患者。
▷急性期后关节仍疼痛者,可使用局部外用贴剂,也可考虑红外线等物理治疗。
04 止痒:“请你不要到处抠抠”
●避免抓挠,防止感染。
●瘙痒明显者,可予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口服或炉甘石洗剂外用。
三、莫恐慌,科学预防更重要
“驱蚊法宝”要用好(药物防蚊)
☑ 选择含避蚊胺(DEET)、驱蚊酯(IR3535)、派卡瑞丁(Picaridin)或柠檬桉叶油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仔细阅读标签说明,优先查看产品标注的成分浓度和适用年龄(注意婴幼儿、妊娠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 家中常备风油精和清凉油等药品,都具有提神醒脑、驱蚊止痒的功效,是夏日人们居家旅行常备的药物。但两者都含有樟脑和薄荷脑,其中樟脑会表现出对卵巢、睾丸、神经、肝脏、心脏的毒性;薄荷脑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不良反应,准妈妈及婴幼儿使用需要格外谨慎。
☑ 中药驱蚊香囊具有天然、温和、安全、有效的特点,可咨询中医师和中药师,为特殊人群制定个体化方案。
“保护屏障”很关键(物理防蚊)
※ 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避免清晨和傍晚(伊蚊叮咬高峰期)在草丛、积水区、沟渠等地停留。
※ 在家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
“周围隐患”勤消除(环境防蚊)
◆ 使用蚊香、防蚊液、电蚊拍杀灭飞蚊。
◆ 定期清扫桶、盆等储水容器。
◆ 清理积水:勤清空花盆底部托盘、空调托盘、饮水机托盘等蚊子滋生地的积水。
温馨提示
① 明确诊断最重要
如出现发热、关节剧痛、皮疹(“热、痛、痒”三件套)症状,尤其近期有过疫情发生地区旅居史的人员,别犹豫,及时就医并主动报告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② 请在医生/药师指导下安全合理用药。
来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