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甲:“你听说了吗?最近有一种病毒……”
路人乙:“看到新闻了,叫啥来着?”
刚从实验室出来的检验人抢答:“我知道!叫基孔肯雅病毒,我这儿有它身份证!喏,你看!”
中文名:基孔肯雅病毒。
英文名:Chikungunya virus(CHIKV)。
形态、结构: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为60~70nm。
血清型分布:1个血清型。
基因型分布:3个基因型,分别为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
基因组构成:单股正链RNA,长度约11.8kb,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5种结构蛋白和4种非结构蛋白。
(图源:GeneTex)
灭活条件: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实验室检测
1、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或等温扩增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一般发病后7天内血液样本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
2、病毒分离:采用Vero、C6/36、BHK-21和HeLa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一般发病后5天内血液样本病毒培养分离率较高。
3、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LIS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IgM抗体于发病3~4天可检出,5天后阳性率增高,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因IgM抗体在潜伏期和发病早期阳性率低,阴性不能排除感染。IgG抗体于发病后第5~8天可检出,可持续数年。
4、基因组全序列分析:测定完整序列,覆盖单核苷酸变异、结构变异等基因组全部区域。
(图源:Kam YW, Ong EK, Rénia L, Tong JC, Ng LF. Immuno-biology of Chikungunya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intervention. Microbes Infect. 2009 Dec;11(14-15):1186-96.)
如何确诊
1、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临床标本培养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3、血清基孔肯雅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
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
预防主要措施包括
清积水;
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驱蚊、灭蚊和防蚊;
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感染,返回后加强健康观察,有问题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
2.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