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五一出行必看!小心这些“隐形杀手”,4招教你轻松防,玩得安心!
发布时间:2025-08-05 来源:武汉市疾控中心

五一假期倒计时,阳光正好,花红柳绿,正是出门撒欢的好时候,但别光顾着玩——草丛里、树林间,蚊子、蜱虫、跳蚤这些“小坏蛋”也开始活跃了,被它们盯上,轻则痒到怀疑人生,重则可能传染疾病!

别慌,这份超实用防虫攻略,让你轻松避开“虫虫危机”,快乐享受假期!

一、小心四类“狠角色”

1. 蚊虫:可传播登革热、疟疾等疾病,叮咬后皮肤红肿瘙痒。

活动区域:庭院角落、草丛、树林等阴暗潮湿环境。

特征:飞行时伴随“嗡嗡”声,伊蚊活跃于清晨和傍晚,库蚊夜晚活动频繁。

 

2. 蜱虫: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莱姆病等严重疾病。

活动区域:灌木丛、草地、树林,常附着在人或动物体表吸血。

特征:体型如芝麻大小,吸血后膨胀如黄豆,叮咬时无痛感。

 

3. 跳蚤:叮咬引发剧烈瘙痒,可能传播鼠疫、斑疹伤寒。

活动区域:宠物毛发、地毯、窝棚等场所。

特征:跳跃能力强,叮咬处呈红色丘疹,常成串出现。

 

4. 隐翅虫:体液含强酸性毒素,接触皮肤可致隐翅虫皮炎。

活动区域:趋光性强,夜间常飞入室内。

特征:体长约1厘米,头黑色、胸腹橘黄色,静止时形似蚂蚁。

 

二、四招打造“防虫屏障”

1.物理防护

穿长袖衣裤、浅色衣物(深色易吸引蚊虫),扎紧袖口、裤脚。

使用密织纱窗、蚊帐,避免隐翅虫等趋光昆虫入室。

避免在草丛、灌木丛长时间坐卧与逗留,活动后及时检查衣物和皮肤。

2.化学驱避

外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驱蚊酯的驱蚊剂(儿童需选用专用配方)。

衣物喷洒菊酯类驱虫剂(对蜱虫有效),或穿戴防蚊虫处理的户外服装。

宠物定期使用体外驱虫药,避免跳蚤寄生。

3.环境管理

露营时远离积水、草丛,帐篷周围喷洒驱虫喷雾。

居住环境保持干燥,定期清洁地毯、宠物窝垫,减少跳蚤滋生。

夜间关闭门窗或使用灭蚊灯,避免隐翅虫趋光入侵。

4.特殊人群注意

孕妇、婴幼儿、过敏体质者优先选择物理防虫措施,慎用化学驱避剂。

糖尿病患者、免疫低下者被叮咬后易继发感染,需格外警惕。

 

三、万一中招,应急妙招!

1. 蚊虫、跳蚤叮咬

肥皂水清洗患处,冷敷缓解肿胀,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涂抹炉甘石洗剂或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止痒。

2. 蜱虫叮咬

勿强行拔出!用尖头镊子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缓慢拔出,避免口器残留。

用碘伏消毒伤口,保留蜱虫标本(必要时送检),观察2周是否发热、皮疹。

3. 隐翅虫接触

切勿拍打!轻轻吹走或用纸巾拨落,避免虫体破裂释放毒素。

接触部位立即用清水或碱性肥皂水冲洗,红肿处涂抹糖皮质激素药膏。

4. 严重情况速就医

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大面积皮疹或叮咬处溃烂化脓,立即就医。

 

四、出门带上这些,虫虫退散!

1. 驱蚊喷雾/驱蚊贴

2. 便携式蚊帐

3. 消毒湿巾、碘伏棉签

4. 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止痒药膏

 

自然很美,但安全第一, 快转发给家人朋友,五一一起放心玩!

 

本文科学性经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