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别让“腰突”缠上你:一文读懂腰椎间盘突出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

腰椎间盘突出是康复科门诊的“常客”,尤其在久坐人群、体力劳动者中高发。很多人出现腰痛就怀疑自己“腰突”,却对它一知半解。这篇科普带你快速搞懂核心问题,避开认知误区。

一、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像腰椎间的“弹性垫片”,由外层的纤维环(坚韧的“保护壳”)和内部的髓核(类似果冻的柔软组织)组成,负责缓冲腰部压力、维持活动度。

当纤维环因老化、损伤出现裂缝,髓核就可能从裂缝中“跑出来”,压迫到旁边的神经根或脊髓,引发疼痛、麻木等症状,这就是腰椎间盘突出。

二、哪些人容易中招?

- 长期“不动”或“过劳”者:久坐(如办公室职员、司机)、久站会让腰椎持续受压;频繁弯腰搬重物、剧烈运动(如篮球、举重)易损伤纤维环。

- 中老年人:30-50岁是高发期,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流失、弹性变差,就像老化的轮胎,容易“鼓包”。

- 姿势不良者:弯腰驼背、跷二郎腿、瘫坐沙发等习惯,会让腰椎受力不均,加速椎间盘退变。

- 特殊人群:孕期女性因体重增加、激素变化,腰椎负担加重;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患病风险也会更高。

三、出现这些症状,别硬扛!

- 核心信号:腰痛+下肢放射痛

腰痛常是首发症状,平躺时减轻、站立或弯腰时加重;若疼痛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一直串到脚尖(坐骨神经痛),大概率是椎间盘压迫神经根了。

- 警惕伴随症状

- 腿麻、脚麻:比如脚尖或脚跟感觉迟钝;

- 肌肉无力:走路时腿发软,甚至无法踮脚、抬腿;

- 紧急情况:若出现大小便失禁、会阴部麻木,可能是马尾神经受压,需立即就医,否则可能留下后遗症。

四、确诊要做哪些检查?

- 先做基础排查:医生会通过“直腿抬高试验”(平躺抬腿,若腿抬到60°内就疼,可能是神经受压)初步判断。

- 再做影像确认:

- X线片:排除腰椎骨折、滑脱,但看不到椎间盘,是“基础款”检查;

- CT/MRI: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程度,是确诊的“金标准”,其中MRI对神经压迫的显示更精准。

五、治疗不是只有“开刀”,分情况选方案

1. 保守治疗(80%患者首选)

适合症状轻、病程短(<3个月)的患者,核心是“缓解压迫、修复纤维环”:

- 卧床休息:急性期(疼痛剧烈时)卧床1-2周,避免久坐久站,但别一直躺,后期要逐步活动;

- 药物缓解:疼痛时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需遵医嘱,避免长期吃),麻木时可搭配营养神经的药物;

- 物理治疗:热敷、牵引、理疗(如低频电疗)能放松肌肉、减轻水肿;

- 康复训练:疼痛缓解后练“五点支撑”“小燕飞”(腰背肌力量弱的人先从五点支撑开始),增强腰椎稳定性。

2. 手术治疗(少部分患者需要)

出现以下情况才考虑手术:

- 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疼痛/麻木严重影响睡眠、走路;

- 肌肉萎缩、无力加重;

- 出现大小便异常等马尾综合征。

常见手术如“腰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伤口小(约1cm)、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3天就能下床活动。

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记住3个关键点

1.姿势别“瘫”:坐时用靠垫顶腰,膝盖与臀部同高;站时挺胸收腹,避免含胸驼背;弯腰搬东西时先蹲下,让膝盖发力,别直接弯腰硬扛。

2.腰腹要“强”:平时多练腰背肌和核心肌群,比如游泳(自由泳、蛙泳最佳)、平板支撑(每次30秒起,循序渐进),肌肉有力了,腰椎才稳。

3.体重别“超”:肥胖会让腰椎承受额外压力,BMI控制在18.5-24之间,能减少椎间盘的“负担”。

最后提醒:腰痛不一定是“腰突”,也可能是腰肌劳损、小关节紊乱等问题。出现症状别自行贴膏药、按摩,先找康复科医生明确诊断,才能对症处理——毕竟,保护好腰椎,才能轻松“扛”起生活的重量。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