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看不见的“蚊子炸弹”,为何灭蚊是头等大事?
发布时间:2025-08-12 来源:湖北省疾控中心

夏秋季节,蚊虫嗡鸣声渐起。当你挥动驱蚊拍时,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飞虫,正可能是致命病毒的“空中航母”。

近年来,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在南方多地频发,其元凶正是俗称“花斑蚊”(花蚊子、麻蚊子)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那么,为什么说灭蚊防蚊是阻断疫情的核心?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临床杀伤力

这两种由虫媒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常被误认为普通发烧或关节炎(就诊时务必主动说出近期是否到疫情地区如广东佛山等地,或者东南亚、南美等旅游或居住),但其潜在危害远超想象。

01 登革热

初期症状:突发高烧(39℃~40℃)、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酸痛,伴随皮疹、恶心呕吐。

重症预警:若未及时治疗,病毒可能攻击血管,导致血浆渗漏、内脏出血甚至休克。部分患者会出现“登革出血热”,有可能导致死亡。

02 基孔肯雅热

典型表现:突发中高热伴全身皮疹,最特征性的症状是小关节(手指、脚趾、手腕)剧烈疼痛,患者常因无法忍受而蜷缩成团。

部分感染者关节痛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少数人发展为慢性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关键共识:两种疾病均无特效药,我国也无上市疫苗,需要早发现、早隔离、早对症治疗。而且它们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但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更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主要通过伊蚊“中转”传播!

伊蚊叮咬患者后会发生什么?

当一只伊蚊叮咬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患者时,患者微量血液中的病毒进入蚊体内。此时,伊蚊并非立即具备传染性,而是经历一段潜伏期(外潜伏期)——病毒在蚊子体内大量复制,逐渐扩散至唾液。

登革热病毒需8~12天完成这一过程;

基孔肯雅病毒更快,仅需2~10天即可在唾液中达到感染剂量。此时被蚊子叮咬,就有可能感染。

雌性伊蚊需要产卵时,可能飞往附近的积水中(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下水道口),将卵产在水面或潮湿基质中。

伊蚊卵的抗逆性极强,即便容器干涸长达数月,虫卵仍可存活,遇水即孵化。

那么病毒是否污染水体?无需担忧!病毒仅存在于蚊子体内,水中并无传染性。真正的风险来自带毒成蚊的持续叮咬。

伊蚊卵经1~3天孵化成幼虫(孑孓),再经4~5天化蛹,最终羽化为成蚊。从卵到具备叮咬能力的成蚊,整个周期最快仅需7~10天(取决于气温)。

伊蚊在水中产卵,幼虫在水中长大,蛹在水中羽化,因此清除积水是防蚊的关键。

防控核心:消灭传播媒介

既然人类无法直接抵抗病毒,唯有从源头消灭传播媒介。以下是针对伊蚊生命周期的科学防控策略:

01 清除“蚊子产房”

目标:彻底清理积水容器,破坏伊蚊繁殖地。

行动清单:

每周至少1次倒空并清洗花盆托盘、废旧水桶、宠物饮水器;

轮胎、瓶罐等露天废弃物需密封或集中销毁;

社区定期疏通排水沟,暂时无法清理死水可以投放生物灭蚊剂(如苏云金杆菌);

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

02 精准打击成蚊

空间喷雾: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至黎明),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对空间喷雾卫生杀虫剂,可以杀灭成蚊。

诱蚊灯陷阱:在居民区安装紫外线灭蚊灯,物理减少成蚊密度。

03 做好个人防护

户外装备:穿浅色长袖衣裤,外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驱蚊剂;

室内防线:安装纱门纱窗及蚊帐,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灭蚊灯,还可用电蚊拍补漏。

特别提醒

雨季之后:下雨形成的积水坑洼为伊蚊提供温床,雨后1周内需加强巡查;

旅行警示:前往东南亚、南美等疫区国家时,务必携带驱蚊用品,回国后若发热立即就医并告知行程。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防控,本质上是人与蚊子的博弈。每一次清理积水、每一次使用驱蚊剂,都是在斩断病毒的传播链。请记住:没有伊蚊,就没有这两种疾病!

从这个夏天开始,让我们行动起来,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防线!

 

来源:湖北省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