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容易忽视身体发出的一些微小信号,而这些信号可能正是健康问题的早期提示。肠息肉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是很多人肠道里的“小疙瘩”,但千万别看它小,它可是个“潜力股”,不加以重视,可能会悄然发展,甚至演变为大麻烦。今天,消化内科专家一文教您拿捏肠息肉。
肠息肉是什么?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像个小肉球或者小蘑菇。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它很多时候只会平静的呆着。
然而,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例如高脂肪、高糖食物)、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熬夜、久坐)以及家族遗传因素,都可能会促使这些细胞突变,作妖成癌。
若未能及时处理,这些息肉细胞可能会失控增长,进而恶变为癌细胞,破坏肠道组织,最终引发肠癌。
但大家无需过度担忧,息肉发展为肠癌通常需要5到10年时间。只要在这期间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就完全有可能阻断其癌变的进程。
千万别等这些症状出现再查有无肠息肉?
早期发现并处理息肉,是预防肠癌的关键。然而,肠息肉是个“低调”的家伙,虽然患病率高,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它悄无声息,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根本不会让你察觉到它的存在,除非长到了一定大小或者变成了“坏孩子”。我们万不可等到症状出现再去筛查!
便血:警惕肠道内的“红色警报”
大便形状改变:粪便“变细”需留意。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交替出现。
腹部不适:隐痛、胀痛或肠梗阻。
当出现便血、大便形状改变、胃肠道症状时,需引起重视,但不要自己吓自己,他们绝大多数可能是其他肠道问题的表现,赶紧去医院检查才是正经事。
肠息肉高发人群你是否身在其中?
随着年龄增长,肠息肉的“出场率”越来越高。一般来说,40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较低,而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较高。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约有30%的人会有结肠息肉,60岁以上人群,约有40%-50%会有结肠息肉。究竟哪些人更容易长肠息肉呢?
年龄超过50岁: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的代谢能力下降,慢性炎症和基因突变的积累增加,肠息肉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的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肠癌家族史:肠息肉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肠息肉或肠癌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代谢综合征患者: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因素均与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能直接刺激结直肠细胞增殖,促进息肉形成。高体重指数(BMI)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肠息肉的危险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者: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更容易患肠息肉。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刺激肠道黏膜,而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足则会减缓肠道蠕动,延长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除此之外,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患有慢性肠道疾病的人群:长期患有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的人群,由于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肠息肉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肠息肉都要手术切除?
并非所有息肉都必须切除。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病是一定要切除的,以防止其癌变。幼年性息肉发生于于幼儿期,患儿多为10岁以下男孩,常表现为便血、黏液便、腹泻和腹痛,并可发生继发性贫血;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可因慢性失血而继发缺铁性贫血,也可因息肉牵拉引发肠套叠,这两种息肉如能确诊,可考虑手术切除。
至于其他息肉是否要切除,需要综合临床判断。部份非腺瘤性息肉在内镜下看起来像腺瘤性息肉的时候,医师为了不遗留病灶在大肠里,也会先把息肉切除后,留待病理检查评定后再进行最后诊断。
如何拿捏肠息肉
早发现、早干预:肠镜检查是关键。肠息肉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最靠谱的手段。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肥胖、高脂饮食、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医生会用一根细细的管子,带着摄像头,从你的“后门”进去,看看肠子里有没有“小肉球”。如果发现息肉,也别担心,医生会用一个小工具,像摘草莓一样把息肉摘下来。多数息肉可在内镜下切除,这个过程通常不会有疼痛反应,而且恢复得也很快。切下来的息肉还会送去化验,看看是不是幺蛾子。如果息肉比较大,或者已经“黑化”成癌,可需要进一步手术。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总之,肠道息肉虽小,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进行检查和干预,别让肠息肉“搞事情”,别让“小肉球”变成“大麻烦”!
参考文献:
[1]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Bray F.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May;71(3):209-249. doi: 10.3322/caac.21660. Epub 2021 Feb 4. PMID: 33538338.
[2]Zheng R, Zhang S, Zeng H, Wang S, Sun K, Chen R, Li L, Wei W, He J.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 J Natl Cancer Cent. 2022 Feb 27;2(1):1-9. doi: 10.1016/j.jncc.2022.02.002. PMID: 39035212; PMCID: PMC11256658.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协和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