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心仪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如果妈妈没有阿尔茨海默病,小忆如今会一直在南方享受慢节奏的生活。今年年初,因为妈妈的病情,需要时时有人陪伴和疏导,她回到老家,租了一个小院,和家里人一起照顾妈妈。
她一直懊悔什么没早点发现,是不是早一点发现,就可以阻止母亲的遗忘?
通过学习和交流她得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清晰,故治疗难度较大,但如果早发现、早干预,是有可能减少或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的。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现状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AD患病率不断上升,65岁以上为5%-6%,70岁达到10%,90岁可达到48%。《2023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数据及防控策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者约1507万,其中AD患者达983万,已成为全球AD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黄金窗口期的诊断
AD患者多因临床表现被察觉,而此时往往错过了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实际上在患者进展至AD痴呆的十年、十五年前,其体内的病理改变已经启动—脑组织大量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神经炎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
这是一个起病隐匿、缓慢进展、不可逆的病理过程,相关生物标志物亦随之发生变化。在前驱期AD阶段,临床症状尚不严重,但神经病理改变已经开始形成,在此阶段及时干预有可能终止或减缓进展到痴呆阶段。
阿尔海茨默病的筛查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和临床诊疗的需求,根据《前驱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简易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可以通过APOE基因分型检测预测患病风险;检测蛋白标志物Aβ42和p-tau181的浓度观察体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从而帮助发现前驱期AD患者。
临床针对尚未出现AD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的中老年人群采取识别和管理可控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对临床前阶段或已经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人群采取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二级预防,从而避免或延缓AD相关的病理改变,降低AD发病风险,为AD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精准治疗提供帮助。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江岸区疾控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