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发布时间:2023-03-07 来源:《人体寄生虫学》(第8版)

①急性血吸虫病

常见于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亦可发生。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数病例于感染后5~8周出现症状,此时正是成虫大量产卵,卵内毛蚴向宿主血液循环释放大量抗原的时候。毛蚴释放的抗原引起特异性抗体水平急剧升高,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清病样综合征。少数病例潜伏期短于25天,最短者为14天,此时的临床症状可能是由童虫的代谢产物引起。临床上表现为:畏寒、发热、多汗、淋巴结及肝肿大,常伴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左叶较右叶明显,质地较软表面光滑;脾肿大常见于重症感染;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或脓血便等;呼吸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干咳,偶可痰中带血丝,有气促、胸痛、X线检查可见点状、云雾状或雪花状浸润性阴影,多在发病后月余出现,一般持续2-3个月消失。重症患者可有神志迟钝、黄疸、腹水、高度贫血、消瘦等症状。患者除有皮疹外,还可能出现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出血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等过敏反应。

②慢性血吸虫病

急性期症状消失而未经病原治疗者,或经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患者常出现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隐匿型)和有症状两类。隐匿型患者一般无症状,少数可有轻度的肝或脾肿大,但肝功能正常。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症状呈间歇性出现。肝肿大较为常见,表面光滑,质稍硬,无压痛。肝功能试验除丙种球蛋白可能增高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内。脾多数呈轻度肿大。

③晚期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是指肝硬化后出现的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是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虫卵肉芽肿严重损害肝,最终导致干线型肝硬化,临床上出现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和其他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我国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巨弹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巨脾型指脾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脾肿大达II级,但伴有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或上消化道出血者亦属此型。腹水型是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与肝功能代偿失调的结果,常在呕血、感染、过度劳累后诱发。高度腹水者可出现食后上腹部胀满不适、呼吸困难、脐疝、股痛、下肢水肿、胸水和腹壁静脉曲张。此型容易出现黄疸。结肠增殖型是一种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类型,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严重者可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本型可能并发结肠癌。侏儒型系患者在儿童时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引致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影响内分泌功能,其中以腺垂体和性腺功能不全最为明显。患者表现为身材矮小、面容苍老、无第二性征等临床征象。此型患者现已罕见。

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50%以上的晚期病人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肝性脑病占晚期病人总数的1.6%-5.4%,以腹水型为最多。晚期病人若并发肝性脑病,死亡率可达70%以上。

在我国,血吸虫病患者并发乙型肝炎的比率较高。有人对298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肝细胞活检,发现62.4%的病例HBsAg阳性。这可能与晚期病人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因而感染乙型肝炎的机会较多有关。当血吸虫病合并乙型肝炎时,常可促进和加重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④异位血吸虫病

重度感染时,童虫 也可能在门脉系统以外器官或组织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此为异位寄(ectopic parasitism)。异位寄生的成虫产出的虫卵沉积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也可引起虫卵肉芽肿反应,由此造成的损害称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当肝纤维化引起的门-腔静脉吻合支扩大时,肠系膜静脉内的虫卵也可能被血流带到肺、脑或其他组织,造成异位损害。人体常见的异位据害部位在肺和脑,其次为皮肤、甲状腺、心包、肾、肾上腺皮质、腰肌、疝囊、生殖器及脊髓等组织或器官。

 

 

本文科学性经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