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溺水急救黄金4分钟:别用常规心肺复苏!控水、拍背全是坑,正确做法看这里→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武汉亚心总医院

炎炎夏日,戏水纳凉虽惬意,但安全这根弦也要绷紧!溺水已成为我国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首位原因,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此失去生命,触目惊心的数字引人深思。

现场前4分钟的急救干预,比院内前10天的救治更为关键——第一目击者、施救者的快速正确操作往往能决定生死!然而,许多广为流传的"控水、拍背、按肚子"等方法实为致命误区,正确急救流程亟待普及!

急诊科袁观惺护士长提醒:

儿童溺水,

90%以上发生在看似安全、熟悉的环境中

以下高风险场景,家长要警惕

↓↓↓

洗澡时家长短暂离开;

家里水桶、浴缸用完没及时处理,婴幼儿易坠水;

游泳时泳圈脱落、误入深水区;

排水口吸附、水滑梯冲力引发意外;

野外鱼塘、水库、河边、施工水坑等;

雨季积水区(还要小心电击!)

一、溺水分两种:但危害都极大!

1、湿溺(淡水或海水)

呼吸道被水或泥草等异物堵塞,病死率70%~80%;

(淡水溺水、海水溺水的发生机制不同)

2、干溺(少量液体)

淹溺短时内发生会厌、喉、气管反射性痉挛性堵塞呼吸道,病死率10%~20%;

 

二、溺水急救黄金4分钟这些误区要避开

1、溺水后控水,是错误的!

(控水行为:拍背、按肚子、倒挂等是错误操作)

注意!!

很多人认为,溺水者是肺部进了水,把水倒出来就可以。实际上,控水无法改善缺氧的状态,反而会耽误救援时间,甚至导致胃部食物残渣回流引发二次窒息。

控水会延误心肺复苏的时间,导致全身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的时间进一步延长,加重脑损伤程度。

那么,一旦孩子发生溺水

在救护车到来前,

应如何把握“黄金4分钟”呢?

 

2、溺水心肺复苏:与常规CPR有区别!

袁观惺提醒:溺水者是窒息缺氧性心脏骤停,给氧是首要目标,其次是因

为气道痉挛而造成缺氧,所以人工呼吸就成为施救关键,故溺水心肺复苏

与常规心肺复苏在操作顺序和部分细节上存在差异,以下是关键区别:

1.常规心肺复苏(CPR):遵循C-A-B顺序,即胸外按压(Circulation)→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

2.溺水心肺复苏:优先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再进行胸外按压(C),即A-B-C顺序。

溺水心肺复苏3步骤:

Step.01开放气道(A)

用仰头抬颌法:将手掌放在患者的额头上,然后将额头下压,同时用另一只手向上托起下巴,打开气道。如果患者口腔有异物,应在开放气道前,将患者的头轻轻偏向一侧,用手指抠出异物再将头复位。

Step.02人工呼吸(B)

将患者鼻孔捏紧,自己的嘴张大并完全包住患者口唇,往里吹气2-5次,每次1秒钟,观察胸廓是否抬起(避免过度通气)。

Step.03胸外心脏按压(C)

单人按压30次后,人工呼吸2次;

如果现场有AED,尽早使用!!

使用前擦干患者胸部,

开机后贴好2个电极片,按语音提示操作

注意给上岸后的溺水者保温

保持侧卧位;

不要轻易放弃抢救!

预防永远是第一位!

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务必牢记:任何水域都不能让孩子独处,即使孩子会游泳也不行,尤其警惕野外自然水域,岸边湿滑、淤泥松软、水草缠绕、暗流漩涡、水温差导致抽筋…都可能致命。

陪伴是预防溺水的关键,转发分享,让更多人学会正确急救,守住安全防线!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亚心总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