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给娃喂完夜奶,低头一看,发现他的门牙有点发暗;给娃擦嘴时,又看到他牙齿上居然有块小白斑……这是么回事呢?
其实,娃牙齿上的这些小异常,很可能就是奶瓶龋
娃牙齿出现这些信号别不当回事儿
一开始可能是娃的上门牙出现淡淡的小白斑,用纱布擦也擦不掉;慢慢这白斑会变成黄褐色,再往后就会凹进去一个黑乎乎的小洞。
这时候娃可能出现吃饭喊疼或碰到牙齿就哭闹的情况,有的娃下意识会用舌头舔坏牙,这些都是奶瓶龋在“作妖”
一般从宝宝6个月左右长出第一颗乳牙开始,到2岁半乳牙基本长齐的这段时间,都是奶瓶龋的高发期。毕竟这时候娃的乳牙还很嫩(矿化程度低),又常依赖奶瓶喝奶,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至于6个月前还没长牙的宝宝,因为没有牙齿让细菌侵蚀,自然不会得奶瓶龋。但家长可以提前做准备:每次喂完奶后,用温纱布蘸水擦一擦宝宝的牙龈,既能去掉残留的奶渍,也能让娃提前适应口腔清洁的感觉,等长牙了就不会抗拒啦。
啥情况会让奶瓶龋找上门
夜奶清洁≠万无一失
奶瓶龋不是凭空出现的,喂养和清洁里的“小漏洞”给了它机会:
娃习惯含着奶瓶睡觉,含着奶液(尤其是配方奶、加了糖的果汁)睡一整晚;
娃一哭家长就用奶瓶哄,一天喂十几次奶,牙齿反复泡在甜水里;
喂完奶不清洁,奶渍留在牙上变成细菌的口粮。
只要清洁到位,就能大大降低奶瓶龋的发生概率,关键在于落实以下两点:
1.重视口腔清洁:用宝宝专用指套牙刷蘸温水或米粒大的含氟牙膏,把牙齿的每一面都刷到,尤其是牙齿和牙龈衔接的地方,别只用清水漱漱口就完事。
2.避免频繁夜奶:如果一晚上喂3-4次,就算每次都刷,牙齿反复被奶液浸泡,也会增加负担。宝宝1岁后就可以慢慢减少夜奶次数,2岁左右尽量戒掉夜奶,对牙齿和睡眠都好。
不少家长觉得乳牙反正要换,变黑、有小洞也没关系,其实这是常见误区。奶瓶龋不治疗,可不是“等换牙就好”这么简单。它可能对娃带来多方面影响:
1.奶瓶龋会导致孩字吃硬一点的食物就感到疼,只能用一边牙齿咀嚼,时间长了会养成偏嚼的习惯,甚至挑食、不爱吃饭,影响营养吸收;
2.前牙烂了,还会影响发音,阻碍语言能力的发展;
3.乳牙下面藏着恒牙胚,就像小种子藏在土壤里。如果奶瓶龋烂得深,细菌会顺着牙根向下蔓延,伤到恒牙胚;
4.乳牙早早烂掉,旁边的牙齿会往空隙里挤,恒牙想长出来时就没地方,导致恒压长歪,只能通过牙齿矫正来改善。
5.乳牙在6-12岁才会逐渐换掉,要是从小牙齿又疼又丑,不仅影响吃饭、说话,还可能让娃觉得不自信。所以别觉得换牙就没事,保护好乳牙,就是在给娃的恒牙打基础。
当发现娃牙齿真的出现问题,不少家长都会困惑:好不容易劝去医院了,要做什么呢?是把洞填起来就好了吗?为什么有的还要套“小帽子”?其实,治疗关键是看牙齿龋坏的严重程度,不同情况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
1、浅龋/中龋:洞小、没有坏在牙齿缝里,优先补牙
如果娃牙齿只是咬合面出现小洞(比如米粒大小),牙冠大部分结构还完好,没有明显疼痛或敏感,医生通常会选择补牙,也就是用牙科专用的树脂材料填补龋洞。补后的牙齿颜色一般和正常牙齿没有明显区别,耗时短(一般20-30分钟),对牙齿损伤小,还能最大程度保留天然牙的结构,适合龋坏初期、牙体缺损不多的情况。
2、中深龋/牙体缺损较多:前牙选树脂预成冠,兼顾美观与保护。
如果娃前牙龋坏范围较大(比如龋洞超过牙齿表面1/3),补牙后容易脱落,但又在意前牙的美观,一般会建议做树脂预成冠。它就像给牙齿套上一层定制的“保护壳”,而且颜色和天然乳牙接近,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差别。树脂预成冠的优势在于美观度高,能很好地保护受损的前牙,同时不影响娃正常发音和日常活动,适合龋坏较严重但注重前牙外观的情况。
3、深龋/后牙大面积龋坏:选金属预成冠,耐用抗造更适合咀嚼
如果龋坏发生在后牙,或者牙齿缺损特别严重(比如牙冠只剩一半),医生通常会推荐金属预成冠。因为后牙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需要更坚固、耐用的保护罩,而金属预成冠的硬度高、抗磨损,能扛住娃啃咬米饭、肉类等食物的压力。
属预成冠就像银色的“小帽子”,戴用之前,医生会把牙齿上的脏东西尽量清理干净并把牙齿磨小,挑选大小合适的不锈钢金属预成冠,试戴好并修整贴合后粘在牙齿上。
虽然金属预成冠是银色的,看起来不如树脂冠美观,但胜在结实耐用,一般能用到娃乳牙正常替换,特别适合需要频繁咀嚼、龋坏严重的后牙。
本文科学性由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