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将迎来第11个“世界遗尿日”。为了让公众对遗尿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国际小儿尿控学会(ICS)和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协会(ESPU)在第26届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大会上宣布设立“世界遗尿日”。中国儿科医师协会肾脏委员会和中国小儿尿控协会积极响应全球倡议,将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周二定为“世界遗尿日”。
小儿遗尿,俗称尿床,是指5岁及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现象,每周至少发生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这种现象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倾向。据统计,全球儿童及青少年夜间遗尿症的合并患病率为7.2%,中国5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为15.2%,5~18岁儿童的总体发生率为7.88%。对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遗尿?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一方有遗尿症病史,孩子患遗尿症的概率为40%;若父母双方均有遗尿症病史,孩子患遗尿症的概率则高达70%。
2.内分泌因素。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其敏感性下降,会导致夜间尿量增多,增加遗尿的风险。
3.膀胱尿道功能异常。膀胱容量较小、控尿功能发育延迟等都可能导致遗尿。有研究认为,长期使用尿不湿和缺乏适当的把尿训练,也可能与遗尿症的发生有关。
4.睡眠觉醒障碍。部分孩子在睡眠中难以感知膀胱充盈,无法及时醒来排尿,从而导致遗尿。
5.其他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继发性遗尿,如尿崩症、糖尿病、泌尿系畸形、泌尿系感染或神经精神问题等。中医认为,小儿遗尿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尤其是肺、脾、肾三脏不足或失衡,导致膀胱固摄无力或水液代谢失常。多责之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肺脾气虚,水湿不化;心肾不交,神不守舍;少数患儿见肝经湿热、下注膀胱。
遗尿有什么危害?
1.心理与情绪影响。
自卑与羞耻感:孩子可能因尿床感到难堪,害怕被同伴发现或嘲笑,从而导致自我评价降低。
焦虑与压力:长期遗尿可能引发孩子焦虑情绪。家长在处理尿床问题时可能感到疲惫,甚至因责备孩子而引发亲子矛盾。孩子甚至会对睡眠产生恐惧,形成“越怕尿床越尿床”的恶性循环。
社交回避:孩子可能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如夏令营、朋友家过夜),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
2.身体健康风险。
皮肤刺激与感染:尿液长时间接触皮肤可能引发湿疹、尿布疹或局部感染。
睡眠质量下降:夜间频繁换洗床单或被叫醒排尿,可能导致孩子睡眠不足,影响白天精力与专注力。
3.潜在疾病信号。
器质性疾病风险:少数遗尿可能由尿路感染、糖尿病、隐性脊柱裂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需及时排查。
发育迟缓关联:部分遗尿儿童可能伴随生长发育迟缓或内分泌问题(如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4.学习与行为影响。
注意力分散:夜间睡眠不足可能导致白天精神萎靡,影响学习效率和课堂表现。
依赖性增强:长期使用尿布可能延缓自主排尿习惯的养成,降低孩子独立性。
5.长期社会适应问题。
自尊心受挫:若未及时干预,遗尿可能延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导致长期心理阴影。
小儿遗尿症怎么治疗?
1、规律作息,保障睡眠
养成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的习惯,建立昼夜分明的睡眠模式,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小学生建议每晚睡眠10小时,这有助于改善身体机能,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健脑益智。睡前应避免过度兴奋或劳累,保持安静,确保空腹并排空膀胱后再上床。
2、合理饮食,管控饮水
日间鼓励孩子多饮水,但傍晚开始尤其是睡前2-3小时应限制液体摄入,尤其是含高糖、咖啡因或添加剂的刺激性饮品。饮食方面,早餐和午餐应营养丰富,搭配瓜果蔬菜;晚餐宜早且清淡,避免寒凉、生冷或刺激性食物,以养护脾胃。
3、 心理支持与行为训练
向孩子耐心解释尿床的原因,让孩子放下心理负担,增强信心。生活中多放手,给孩子空间和自由,提高其自主管理能力。鼓励孩子参与睡床自理,自己记录遗尿日记(包括起居时间、饮水排尿时间、尿量等)。建立“成长进步奖励”机制,给予孩子表扬或适当的物质奖励等。从而逐步帮助孩子克服遗尿问题,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
4、唤醒训练
在确保孩子规律作息饮食和充分睡眠时间基础上,根据孩子尿床的时间规律,通过定闹钟等方式,在孩子即将排尿前将其唤醒,引导其自主排尿。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购买并使用尿湿报警器,这是医生普遍推荐的唤醒治疗方法。
5、膀胱功能训练
针对表现为日间尿频尿急、尿量少或夜间遗尿次数多,提示膀胱功能不稳定,或经检查,发现孩子膀胱容积过小、储尿控尿能力不足,就需要进行膀胱训练。鼓励孩子白天适当多饮水,让膀胱积极锻炼,充分感受充盈和排空,有助于锻炼膀胱括约肌功能,提高膀胱感控能力和稳定性。
6、中医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中医将遗尿症分为不同证型,常见分型及治法如下:
● 肾气不足型:表现为夜尿频多、神疲乏力。方用桑螵蛸散合菟丝子散。
●肺脾气虚型:表现为尿频量少,面色无华。常以补中益气丸联合缩泉丸调理。
●肝经郁热型:表现为遗尿、黄短赤、性情急躁、手足心热。可选用黄柏、车前子等清热利湿。
7、非药物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以“辨证施治”为核心,通过非药物手段调节脏腑功能,具有安全、无创、儿童依从性高的优势。常用方法有:
●针灸疗法:选取关元、三阴交、肾俞等穴位,每日留针30分钟,连续1-2周,可增强膀胱固摄能力。
●艾灸:适用于虚寒证,灸足三里、气海等穴位,温补脾肾阳气,改善夜间尿量调控。
●穴位贴敷:将丁香、肉桂、吴茱萸、五味子等温阳收涩中药研末制成贴剂,敷于神阙(肚脐)或关元穴,通过透皮吸收刺激经络,调节膀胱气化功能。
●耳穴压豆:在耳部膀胱、肾、神门等穴位粘贴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3-5次,通过持续刺激调整神经反射,减少夜尿频率。
●小儿推拿:揉百会、按内关、摩关元、逆摩丹田,配合捏脊疗法,提升脾肾功能。
本文科学性由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