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知识
发布时间:2023-03-07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一、概念

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摄入过量的无机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或/和过度沉着、掌跖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我国地砷病病区类型分为两种,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燃煤污染型是我国特有的类型。

1. 地区分布:饮水型地砷病呈明显带状、块片状、灶状和点状分布。从宏观上看地砷病病区呈条带状、如内蒙古的河套地砷病病区和山西省的山阴病区相接呈明显的条带状。在一个地砷病病区内,井水砷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可占40%-60%。相邻两户,一墙之隔,井水砷含量也不一样,显示该病在病区主要呈点状分布。迄今,我国大陆已发现13个省、自治区有饮水型地砷病病区或高砷区的存在,分别是新疆、内蒙古、山西、宁夏、吉林、青海、甘肃、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四川和云南。燃煤污染型地砷病主要分布在贵州和陕西两省使用高砷燃煤、具有敞炉敞灶燃烧习惯的地区。

2.时间分布:地方性砷中毒的潜伏期较长,饮水型一般约10年左右。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在冬季的症状较重。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没有一定的周期性,而是呈持续加重的趋势。随着病区人群暴露年限的不断增多,加上研究和调查的深入,该病的发病和检出人数正在逐年增多。

3.人群分布:只有高砷暴露者才会发病,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任何年龄均可受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性别差异各地不尽相同。该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贫困地区的农民,病区的牧民、工人、教员也同样发病。该病的发病无民族差异。

三、病因

地砷病病因清楚,主要是通过长期饮用砷含量较高的水或敞炉敞灶燃用含砷量较高的煤烘烤粮食所引起。

四、临床分型

根据皮肤色素脱失、沉着和掌跖角化等特征性改变的程度分为可疑、轻度、中度、重度、鲍文氏病和皮肤癌。

五、预防与治疗

1.预防:饮水型地砷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改饮低砷水(简称改水),即寻找新的低砷水源,废弃原来的高砷水源,或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降低水砷含量,使其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燃煤污染型地砷病最根本的预防措施是不使用高砷煤。在暂时找不到低砷煤的病区,需要进行改炉、改灶,将煤烟排出室外,避免居室和食物受到砷污染。

2.治疗:目前,还没有发现治疗慢性砷中毒的特异性有效药物,地方性砷中毒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切断砷源,减少砷吸收;驱砷治疗,促进体内毒物排出;对症综合治疗。

 

本文科学性经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