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一种比较“低调”的传染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你了解吗?
发布时间:2025-06-23 来源:武汉市长江航运总医院

一、什么是“布病”

布病又称“懒汉病”,全称为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二、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 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1.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及加工皮、毛、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轻微破损或眼结膜感染。 2.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品、水或饮用生奶及未熟的肉、内脏等感染。 3.呼吸道传播:常见于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皮毛加工企业、圈舍打扫等人员容易通过此种途径感染。

但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

三、布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从事相关职业人员,如牧民、兽医、挤奶工、屠宰加工、皮毛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五、如何有效预防布病?

普通人群:

1.肉类要充分煮熟后再吃。

2.购买合格奶及奶制品,不喝生奶。

3.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4.防止伤口接触肉类。

5.尽量减少与牛羊等动物的接触。

屠宰及畜牧业人群:

1.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时穿好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品,劳动后要彻底消毒清洗。

2.生活区要与养殖区保持一定距离。

3.购买牲畜要检疫,饲养牲畜要免疫。

4.严格控制病畜流动,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牲畜混养;

5.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处理;严禁徒手直接接触病畜和死胎,对于病畜及染病动物内脏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怀疑自己得了布病怎么办?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布病,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多数患者只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成慢性,反复发作。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江岸区疾控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