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流感大多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可发展成重型/危重型病例, 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而死亡。
二、流感的传播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经空气传播,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更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流感的临床表现
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体温可达39~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
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乙型流感患儿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无发热或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明显。也可表现为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5 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流感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引发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出现并发症,需格外警惕。
三、流感重症的表现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呼吸急促,RR≥30 次/分;
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高海拔(海拔超过1000 米)地区另行计算;
4.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 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超高热或持续高热超过3 天;
2.呼吸急促(<2 月龄,RR≥60 次/分;2~12 月龄,RR≥50 次/分;1~5 岁,RR≥40 次/分;>5 岁,RR≥30 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4.鼻翼扇动、三凹征、喘鸣或喘息;
5.意识障碍或惊厥;
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属于危重型:
1.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休克;
3.急性坏死性脑病;
4.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 监护治疗。
四、如何预防流感
1.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6月龄以上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高危人群。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用脏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如必须前往,请佩戴口罩。
5.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侵袭。
五、如何判断是流感还是普通感冒?
当身体出现症状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分析是流感还是普通感冒。
首先是流行病学史。在流感高发的冬春季节,如果我们出现流感样症状,特别是密切接触流感病例之后,出现高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很可能是感染了流感。普通感冒一般没有明确的传染源。
其次是从症状上看。流感症状更重、起病急,往往是38.5℃以上的发热,并且除了咳嗽、咽痛,还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特别乏力。普通感冒一般是低热或者中等程度发热,还有人不发热,症状比流感轻,主要是鼻塞、流涕、打喷嚏。
流感发病48小时称为自救的“黄金48小时”,高危人群如果没有在48小时内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疾病可能发展成肺炎。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