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王爷爷患糖尿病十余年,坚持每天两餐,血糖控制稳定。然而近期因下肢疼痛、指甲修剪不当导致足部破溃。
老人因疼痛拒绝就医,自行换药又包扎过紧,结果导致伤口恶化,最终因诊断为糖尿病足而住院治疗。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血糖控制好≠万事大吉。
内分泌科专家为您解读,糖尿病足防控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隐形炸弹”。
为什么血糖控制良好,仍会出现足部问题?
1、神经病变的“沉默杀手”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即使后期血糖控制好,已损伤的神经无法逆转),导致足部感觉减退。患者可能察觉不到微小伤口、鞋袜摩擦或烫伤,延误治疗时机。
2、血管病变的致命隐患
糖尿病会加速下肢动脉硬化,血流减少使伤口愈合能力下降。即使血糖达标,血管的慢性损伤仍在持续。
3、免疫力低下+高糖环境=细菌温床
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较弱,皮肤破损后极易感染,高糖环境更会加速细菌繁殖,小伤口可能迅速恶化。
糖尿病足自检清单:这些细节必须警惕!
每日必做
检查足底、趾缝有无红肿、破溃(可借助镜子或家属协助);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测试水温(37℃以下)后再泡脚,避免烫伤。
修剪指甲的生死细节
忌剪得过短、抠剪趾甲边缘;应平直修剪,锉刀磨平边缘;视力不佳者需家属代劳。
鞋袜选择学问大
拒绝硬底鞋、人字拖、紧口袜;选择透气棉袜+宽头软底鞋;穿鞋前倒出沙砾,防摩擦致伤。
足部破溃后,这些错误千万别犯!
从案例回顾中,可以发现存在以下致命误区:
疼痛拒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痛觉不敏感,一旦感到疼痛往往已严重。
自行消毒:酒精、碘酒刺激性大,紫药水掩盖伤口真实情况。
包扎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加速组织坏死。
正确处理方式:
停用一切偏方(撒药粉、涂牙膏等)。
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无菌纱布覆盖。
48小时内就医,即使伤口看似微小。
预防胜于治疗:糖尿病足防控金字塔
一级防护: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每日监测。
二级防护:
神经/血管功能评估(10g尼龙丝试验、ABI检测),每半年一次监测。
三级防护:
专业足病师修甲、定制鞋垫,按需进行监测。
特别提醒:即使无伤口,每年至少一次专科足部检查。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是血管病变的早期信号。
家属必备:居家护理三大原则
1、心理疏导:老年患者常因怕麻烦家人隐瞒病情,需主动关心。
2、环境改造:移除家中尖锐物品,浴室铺防滑垫。
3、紧急预案:保存糖尿病足专科急诊联系方式,备齐急救包。
总结:糖尿病足可防可控,关键在细节
据统计,全球每20秒就有一例糖尿病足截肢。但85%的截肢可通过早期干预避免!糖友和家属要牢记:
足部护理与控糖同等重要。
微小伤口即需专业处理。
定期筛查神经血管功能。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东湖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