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预防龃齿,从小做起
发布时间:2023-03-07 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龋病,俗称“蛀牙”,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龋病是一种破坏性疾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只是在牙齿表面出现颜色变化,咬物时出现食物嵌塞,当牙齿接触冷、热、酸、甜食物时常能感觉酸痛,牙齿硬组织一旦被破坏,便无自身修复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病变向深部发展可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如果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还容易引起全身严重感染,危及生命。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 计,全世界近 35亿人患有口腔疾病,其中龋齿发病最为常见。其中, 全球范围内约有 2亿人患恒牙龋齿,5.2亿儿童患有乳牙龋病。我国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 34.5%,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71.9%,与十年前相比,5岁和12岁儿童患龋率分别上升了5.8和个百分点,儿童患龋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

很多家长认为小朋友的乳牙坏了就坏了,反正会换新牙,这是错误的观点。健康的乳牙是健康恒牙的基础,健康完整的乳牙才能够发挥正常的咀嚼功能,引导恒牙正常萌出;保障颌面部骨骼正常生长发育,减少错合畸形的发生;有利于孩子发音准确,使小朋友获得自信心。

乳牙龋病的危害

乳牙龋病及其继发病变造成的后果,有时比恒牙龋更广泛、更严重。

●影响咀嚼功能

乳牙因龋损致牙体缺损,尤其在涉及大部分乳磨牙时,咀嚼功能明显降低。有时还会形成偏侧咀嚼习惯,严重时会导致面部发育的不对称。

●对恒牙及恒牙列的影响

乳牙的龋损引起牙体组织的缺失,使食物残渣、软垢等易停滞在口腔内,导致口腔卫生恶化,新萌出的恒牙容易发生龋损,乳牙龋发展成根尖周炎后,严重影响继承恒牙胚,导致牙釉质发育不全,如特纳牙的发生。乳牙根尖周炎还可能引起局部牙槽骨破坏、感染根管牙根吸收异常、残根滞留等,使继承恒牙的萌出过早或过迟,影响恒牙萌出顺序和位置。乳牙龋尤其是邻面龋边缘嵴破坏引起牙萌出间隙缩小,引起牙弓长度的减少,使继承恒牙萌出间隙不足而发生位置异常,引发或加重错合畸形。

●损伤口腔粘膜软组织

破损的牙冠反复刺激局部舌、唇颊的粘膜,慢性根尖周炎牙的根尖有时穿透龈粘膜外露于口腔内, 使局部接触的软组织形成反复发作的慢性创伤性溃疡。

●对全身的影响

多数乳牙患龋、牙体组织大面积破坏,咀嚼功能必然降低,影响了儿童的营养摄入。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全身的生长发育会随之受影响,机体的抵抗力也降低。

●对语言发育的影响

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时期,乳牙龋坏和早失会影响口齿。龋损会影响美观,尤其是前牙区严重龋损,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乳牙终将被替换,但不能忽视乳牙龋病,以免给儿童局部和全身带来不良影响。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临床上可见 6 个月大的婴儿刚萌出的上颌乳中切牙已患龋的情况。与恒牙相比,乳牙龋病的发生较早。1岁左右起患龋率就直线上升, 七八岁时达高峰。总的来说,龋病的预防还是要从小做起。

如何预防龋病

控制菌斑

目前牙刷的刷头种类繁多,但基本的功能原则是:最大限度清除牙表面菌斑,减少对牙表面的磨损及牙龈损伤。婴儿在没有长乳牙之前,家长要每天用柔软的干净纸巾给小朋友清洁口腔,晚上不要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从 3岁开始教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早、晚各一次, 饭后、吃零食后漱口,及时清除粘附在牙表面的残留食物、细菌及牙菌斑。

控制糖的摄入

糖和含糖类食品:蔗糖是致龋性最强的糖,但饮食中的果糖、麦芽糖等也具有一定的致龋性,而乳糖的致龋性较弱。从饮食中获取的糖,除了牛奶中的乳糖(奶糖)、水果及蔬菜中的糖(内源糖)外,还有一些外来糖即游离糖。这种分类在饮食建议中十分重要,因为乳糖和内源糖对牙健康的危害非常小,而游离糖才是龋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食物(如马铃薯、面包、米饭等)不易致龋;但精制面粉经过加热处理与糖混合制成的食物(如饼干等)则像糖本身一样具有致龋性。

进食频率: 许多研究表明,每天食糖量的大小与龋的发生呈正相关。因此,建议龋易感者减少食糖量和摄糖频率,同时每次摄糖后应注意口腔的清洁。打个比方,同样十颗糖,相较于每隔一小段时间吃一颗来说,一次性吃完致龋率会低很多。

多吃有益于牙齿的食物

有益于牙齿的食物主要分四大类:五谷杂粮和豆类、奶及奶制品、鱼类、肉蛋类、蔬菜瓜果类。这些食物除了含有大量的天然营养成分外,像粗粮、蔬菜、瓜果等粗纤维食物还有助于发挥咀嚼功能, 促进唾液的分泌,有利于儿童颌面部正常发育,对牙周组织的健康和牙面的清洁都是有益的。

增强牙齿抗龋力

婴幼儿时期及学龄前期是恒牙的发育时期,要注意此时期儿童的营养和保健,避免恒牙发育缺陷。同时通过应用氟化物、窝沟封闭等措施,增强乳牙和恒牙的抗龋力。

加强孕期及婴幼儿期保健

孕期:注意口腔保健,患有龋病,尤其是活动性龋的孕妇应及时治疗;患有牙龈炎、牙周炎的孕妇应及时治疗,并加强口腔卫生保健,防止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因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容易导致乳牙的发育缺陷,出现牙釉质矿化不良和牙釉质发育不全,使乳牙更易患龋。

注意孕期母亲的营养及全身健康,保证婴儿全身及口腔的正常生长发育。

婴幼儿时期:婴幼儿时期应重视正确喂养及补钙,保持营养和膳食均衡,促使乳牙正常发育、萌出及恒牙的正常发育,减少牙齿钙化不全及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发生。尤其要注意母亲、看护人的口腔卫生,积极治疗龋病,避免口腔致龋菌传给孩子。

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口腔保健

在乳牙列时期(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乳牙替换及恒牙萌出时期(3~12岁)应合理使用氟化物,增强乳牙的抗龋力,促使年轻恒牙钙化完全,增强年轻恒牙的抗腐蚀能力。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还具有抑菌的作用,因此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最常用的是含氟牙膏,能使口腔内保持比较高的氟化物水平,有利于抑制牙齿脱矿或使早期脱矿的牙齿组织再矿化。由于过量的氟元素摄入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氟中毒,因此,儿童选用含氟牙膏时应谨慎。

对乳磨牙和恒磨牙进行颊、舌、咬合面深窝沟的封闭,阻止菌斑滞留及减少龋病发生。双尖牙和磨牙的咬合面有许多细窄的窝沟, 窝沟内有食物残渣和牙菌斑,有利于细菌的繁殖。由于窝沟太窄,牙刷毛不能进入窝沟内彻底清除牙菌斑,因此,磨牙和双尖牙的咬合面容易发生窝沟龋。窝沟封闭剂是一种高分子材料,使用这种材料封闭双尖牙和磨牙咬合面的窝沟,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渣进入窝沟内,从而预防窝沟龋的发生。

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强儿童咀嚼功能,促进颌骨发育,保证乳恒牙的正常替换,减少因牙替换异常而造成的牙列不齐。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自我口腔保健习惯,增强口腔保健意识。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学龄前儿童,建议每隔 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学龄儿童应每隔 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当然,对于龋易感者,建议缩短定期复查的时间。

龋病活跃性检测

有条件的家长还可让孩子做龋病活跃性检测,该检测可用于个体或群体,用来测定机体对龋病的敏感度。依据所测结果,获知机体龋病活跃性的高低,从而制订口腔卫生保健的指导计划,在治疗时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定期检查间隔的时间和要求。

正常的牙齿成均匀一致的白色或淡黄色,并且富有光泽。如果发现牙齿某处失去了光泽,出现白垩色、褐色斑点或泡状黑线或完全形成黑色斑块,就要考虑可能是龋病的表现。用较细的探针探牙齿, 若有变软之处,有能探入的小洞或探到某处有疼痛感,这也可能是龋齿的表现,这一点对儿童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咀嚼时是否有塞牙缝现象,注意牙齿对冷、热、酸、甜的反应,如对这些刺激有不适感或有塞牙缝现象,很可能龋齿已经发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因为牙齿硬组织破坏后无再生能力,龋病早期可用牙科材料充填修补龋洞,病变即可终止,完全可以恢复牙齿外形及功能。如果牙本质被破坏到不可修补的程度,或仅剩下牙根残留时, 那就只能拔掉了。

乳牙龋病不是小事,预防龋病

需要从小做起,通过口腔卫生清洁与维护、涂氟、窝沟封闭以及定期口腔检查,让每个儿童都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

 

本文科学性经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