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热门剧集《长安的荔枝》掀起了一股热潮。剧中,唐代小吏李善德肩负重任,要在贵妃生辰前,将岭南那“一日色变”的珍果荔枝,跨越千山万水送到长安。然而,你可知道,这颗让古人痴迷的美味水果,背后却隐藏着一丝“甜蜜的危机”。
荔枝虽美味,食用不当却可能引发低血糖。让我们一同走进荔枝的世界,揭开它与低血糖之间那层神秘的面纱,探寻这颗水果背后的科学真相。
水果刺客“荔枝病”
荔枝不仅美味,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B族、钾、膳食纤维等,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
但是,当你空腹食用大量荔枝后的数小时至十几小时内,可能会引发的急性低血糖症,俗称“荔枝病”。
轻者会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口渴、饥饿感等症状;重者可出现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甚至抽搐和突然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荔枝病”发作了不慌
平卧休息
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等较轻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平卧休息,避免活动,以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
立即补糖
可迅速口服 15~20 克(约 4 颗方糖)葡萄糖,如葡萄糖水、白沙糖水、蜂蜜水等。15分钟后复测血糖,若血糖仍低于3.9 mmol/L,需重复补糖。
立即就医
对于出现意识障碍、昏迷、说胡话、叫不醒等严重低血糖症状时,千万别强行喂水喂食物,以免引发窒息!应马上打120,送医路上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到医院后迅速静脉输葡萄糖急救。
甜荔枝咋会吃出低血糖
果糖与葡萄糖的代谢不同
每100克荔枝果肉中大约含有16克糖(约4颗方糖),有果糖,也有葡萄糖,但果糖含量较高,占总糖比例的50%~60%之间。
果糖,需要肝脏将其转化成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整个代谢过程不依赖胰岛素。其代谢的速度相对较慢。
而当大量果糖进入血液,又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会加快葡萄糖吸收,“帮助”血糖降下来。
于是,果糖代谢速度慢,生成葡萄糖的速度跟不上自身胰岛素产生速度的作用,直接导致血糖急剧下降。因此,空腹大量吃荔枝容易出现头晕、面色苍白、乏力等低血糖症状。
特殊的成分影响
荔枝中含有两种特殊的成分:次甘氨酸A和α-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物质会抑制糖异生和脂肪酸氧化,导致血糖无法正常维持。
且未成熟荔枝中这两种成分的含量是成熟果实的2~3倍。所以空腹吃荔枝,尤其是吃不成熟的荔枝时,更容易发生低血糖。
错误的食用方式
空腹且大量食用荔枝后,会有饱腹感,从而减少其他食物摄入,使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也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这样吃更健康
不贪多
成年人每天进食荔枝的量不要超过300克,即按常规大小算大约是11颗荔枝;儿童则一次不要超过5颗。
饭后吃
最佳食用荔枝的时段是饭后30分钟至1小时,此时胃内有淀粉类食物缓冲,减少低血糖发生。
划重点!不要在晨起空腹或运动后1小时,此时胰岛素敏感性最高,一定不要食用荔枝。
挑熟的吃
成熟的荔枝,果皮红中带黄,龟裂片饱满,果肉半透明乳白,汁多有弹性,果核小肉厚。
而未成熟的荔枝呈青绿色,鳞片尖锐扎手,泛青硬实,汁液寡淡,核大肉薄。
搭配吃
可取100克荔枝果肉和200克苹果块,食用时可先品尝荔枝的清甜,再品味苹果的爽脆。两者的搭配可中和甜腻感,延缓果糖吸收。此外,荔枝与酸奶的搭配也较为理想,例如5颗荔枝搭配100g酸奶,酸奶中丰富的氨基酸有助于平衡胰岛素分泌,同时还能为身体补充优质蛋白质和钙等营养元素。
注意卫生
夏天温度高,荔枝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食用前,要充分清洗表面的农药残留和杂质,建议先浸泡一段时间再清洗干净,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放置而导致变质。
这些人群更要科学吃荔枝
01 儿童
儿童的血糖调节能力尚未发育完全,肝脏中储存的糖原较少,大量食用荔枝后,果糖代谢产生的胰岛素会导致血糖急剧下降,容易引发“荔枝病”,出现头晕、心慌、出汗、昏迷等症状。
建议:给孩子吃荔枝,一次最好别超过5颗。务必确保孩子不是空腹吃,并控制总量!每天食用荔枝不超过10颗。
02 糖尿病患者
荔枝属于高升糖指数水果。荔枝的升糖指数(GI值)大约在72-79之间。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食用荔枝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建议:糖尿病患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食用量;每次食用荔枝不超过5颗;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荔枝,避免空腹食用,食用荔枝时可以搭配富含蛋白质或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坚果或无糖酸奶,以延缓糖分吸收;食用荔枝后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03 孕妇
荔枝中的果糖代谢可能对孕妇的血糖调节产生影响,食用过多,可能还会便秘、牙龈肿痛等。
此外民间多认为,吃荔枝上火。其实是指吃荔枝后口干舌燥甚至溃疡,可能是因为荔枝中大量的糖在口腔里形成了高渗透压,像用盐腌咸菜一样,腌得口腔黏膜难受。另外,如果吃完荔枝后没有及时漱口,残留的糖分可能促使微生物滋生,进而引发黏膜炎症。
建议:孕妇适量食用荔枝,每次食用荔枝不超过5颗;避免空腹食用。
每颗荔枝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懂得节制与科学,我们才能既品尝到杨贵妃同款的舌尖欢愉,又避开现代医学揭示的健康陷阱。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同济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