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健康科普资源库所有资源仅用于公益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资源库
全国爱耳日:科学认识耳鸣,守护终身听力
发布时间:2025-04-03 来源: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这一节日旨在提高公众对听力健康的关注。作为最常见的听力问题之一,耳鸣已成为现代人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15%-20%的成年人存在耳鸣症状,其中约2%的病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01 耳鸣:不只是“耳边的噪音”

许多人将耳鸣简单理解为“耳朵里有声音”,实际上,这种声音并非来自外界,而是听觉系统的异常信号传递所致。

声音类型

蝉鸣、电流声、嗡嗡声、风声等,部分患者甚至听到心跳声(搏动性耳鸣)。

持续时间

偶发性(数秒至数分钟)或持续性(数月甚至数年)。

伴随症状

可能伴有听力下降、头晕、耳闷胀感等。

值得注意的是,耳鸣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提示听觉系统或全身健康可能存在问题。

#02 耳鸣的五大常见诱因

01 听觉系统损伤

噪声性损伤:

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环境(如工地、酒吧)会导致内耳毛细胞死亡,引发耳鸣。研究表明,每周使用耳机超过40小时且音量超过60%的人群,耳鸣风险增加3倍。

年龄相关退化:

老年人因耳蜗功能衰退,耳鸣发生率高达30%。

02 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

颈椎病、颞下颌关节紊乱可能压迫神经,引发耳鸣。

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也可能诱发症状。

03 药物副作用

超过200种药物具有耳毒性,如链霉素、阿司匹林、某些化疗药物等,可能损伤听觉神经。

04 心理与神经因素

焦虑、抑郁患者的耳鸣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情绪压力会放大耳鸣感知。

脑卒中、听神经瘤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中枢性耳鸣。

05 生活方式影响

熬夜、吸烟、酗酒会加剧内耳缺血缺氧,咖啡因摄入过量可能暂时性加重耳鸣。

#03 耳鸣如何摧毁生活质量

听力衰退:持续耳鸣可能掩盖外界声音,导致患者无意识调高音量,加速听力损伤;

睡眠障碍:60%的耳鸣患者存在入睡困难或夜间惊醒;

心理危机:约25%的患者出现焦虑、抑郁,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社会功能受损:注意力下降、沟通困难可能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

#04 从预防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

01 预防:构筑听力“防护墙”

60-60原则: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超过最大值的60%,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

噪声防护:在嘈杂环境中佩戴降噪耳塞,避免长时间停留。

健康管理:控制“三高”,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改善耳部血液循环。

02 诊断:揪出背后的“真凶”

若耳鸣持续超过一周,需进行系统检查:

听力学测试:纯音测听、声导抗。

影像学检查:CT/MRI排除肿瘤或血管异常。

血液检测:排查贫血、甲状腺疾病等。

03 治疗:个体化方案破解困局

病因治疗:如清除耳垢、修复鼓膜穿孔、停用耳毒性药物。

声治疗:通过白噪音、自然声等“屏蔽”耳鸣,重塑大脑听觉过滤机制。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负面认知,减轻心理负担。

前沿技术:经颅磁刺激(TMS)、迷走神经刺激(VNS)等神经调控技术正在临床试验中。

特别提醒:市面上宣称“根治耳鸣”的保健品或偏方缺乏科学依据,盲目使用可能延误病情。

#05 守护每一双耳朵

“耳鸣是身体的警报器,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通过科学管理,90%的患者可实现症状缓解。”

——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主任委员

值此爱耳日,我们呼吁:

1. 家庭护耳:为儿童进行听力筛查,教导青少年正确使用耳机。

2. 职场护耳:企业需为噪声岗位员工提供防护装备,定期安排听力检测。

3. 社会参与:支持公共场所降噪改造,关注听障群体权益。

从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到白发苍苍时的轻声絮语,听力承载着生命的温度。在这个爱耳日,让我们摒弃“忍一忍就过去”的侥幸心理,用科学态度对待耳鸣,用行动守护聆听世界的权利。记住:健康的耳朵,不仅能听见声音,更能听见生活的美好。

 

本文科学性由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