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全身性骨病,其特征为骨质量和骨密度的下降,骨微结构的破坏,以及骨脆性的增加,使得骨折易于发生。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众所周知,女性在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会下降,为何女性骨质疏松与绝经存在关联呢?原因在于,骨骼的正常更新依赖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协同作用,其中破骨细胞负责骨吸收,而成骨细胞则负责骨重建。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种细胞的活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在青少年时期,“破”小于“建”,骨骼处于成长阶段;在30至35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破”与“建”相等;进入中老年期后,“破”大于“建”,骨质逐渐丢失。女性绝经与骨骼健康的关系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表面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水平下降时,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活性增强,导致骨质流失加速。绝经后早期,女性每年平均骨钙丢失率可达9%至10%,因此,雌激素缺乏被认为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
鉴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围绝经期妇女应开始采取预防措施。若符合绝经激素治疗的适应症,可考虑补充激素以缓解更年期症状并减少骨质流失。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3,摄入优质蛋白质,以及保持每日适量的阳光照射和户外活动等健康生活习惯,对于积极预防骨质疏松和降低骨折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九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