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到3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此时气候变化较大,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加之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一旦遇到“倒春寒”,特别是老人、儿童、产妇、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掌握春季养生法,可以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民间有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通常认为在清明之前都需要适当“春捂”。通过“春捂”,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减少疾病的发生。
“春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一、什么是“春捂”
“春捂” 是指在春季气温刚开始转暖时,不要过早地减少衣物,要适当多穿一些,以适应气温的变化,让身体逐渐适应由寒转暖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春捂”
气温特点:春季是由冬季向夏季过渡的季节,气温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较大,早晚温差也比较大。
在这个时期,天气可能会出现反复,有时还会有冷空气来袭,如果过早地脱掉厚衣服,身体可能难以适应突然的降温,容易引发感冒、呼吸道疾病等。
三、“春捂”要怎么捂
1捂背部:背部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如大椎穴等。背部保暖有助于保护阳气,预防感冒等疾病,可以选择穿有一定厚度的外套,或者在早晚较凉时加一件披肩。
2捂腹部:腹部有脾胃等重要脏器,脾胃喜暖怕寒,春季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寒引起脾胃不适,如腹痛、腹泻等。可以选择穿长一点的上衣,或者佩戴一个腹带。
3捂双脚:脚部是人体的 “第二心脏”,与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都有密切联系。而且脚部的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春季要注意双脚的保暖,尽量穿厚一点的袜子,避免光脚穿鞋,晚上可以用热水泡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四、注意事项
1掌握适度原则:“春捂”要适度,不能过度捂汗,否则会使身体出汗过多,导致津液流失,反而不利于健康。一般来说,春季气温不稳定,在气温连续保持在 15℃以上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逐渐减少衣物,但也不要一下子减得太多。
2根据天气和体质及时调整:如果天气已经比较暖和,且个人体质较好,就可以适当少捂一些;而如果是体质较弱的老人、儿童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则需要更注意“春捂”。
本文科学性由武汉市东湖医院审核